一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得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二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三
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求变图存”此之谓也。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四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被中世纪的死海将要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伟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槃”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与中国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所以,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灭亡。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没有汲取希腊文明融会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岁月侵蚀中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绝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的。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还得感谢大秦帝国,我们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涵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这是在写作《大秦帝国》中经常涌动的骄傲与激情。
否则。我是无法坚持这么多年的。
五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大秦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题材。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在自然经济时代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二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矿床。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六
遗憾的是,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虽然学力浅薄笔力不济,还是勉力上阵了。
时常觉得,不做完这件事情,我的灵魂将永远不得安宁。1993年冬天进入案头工作以来,其中的艰难周折无须细说。完成一个大工程,种种艰难几乎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只有硬着头皮不去理它了。
作为作者,我想告诉读者的一点,仍然是有关作品的一点儿体会。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裁,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罩的时代。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资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鲁迅先生曾感慨系之说三国宜于做小说,而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其实质困难也许正在这里。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古话叫“国运”吧),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虽然是能想到的一条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伟大帝国时代的全部冲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许多重要素材(譬如诸子伟人的许多故事)。这种遗憾可能将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为了使读者更为深入地透视帝国命运,我欲另将早秦部族的故事专门写成一部《马背诸侯》,完成后另行出版,以完整展现那个曾为中华民族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古老部族的历史命运。
——2008·春修订
有此一部煌煌然六卷长书,汉民族至此有了民族史诗了!
然而这终究是民族史诗,不是正史,故而我们必然要以历史故事而非历史的眼光来看——由此去概览这段振奋我华夏人心的时代。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把成吉思汗之元同前面那些国家并举是很大的不妥!难道元朝不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吗?这是割裂我们历史和搞民族歧视的错误观点!
只看前言,作者所写的大秦帝国并非秦朝,而是战国中的秦国。
秦朝的统一贡献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当时战国的矛盾已经是很尖锐的了,无论最后是谁统一,如果没办法熬过六国残余一两代人,都有可能江山不稳,尤其开国皇帝仅仅在位11年,皇权交接也并不平稳,二世更是能力不足。汉朝平稳,但开国背后又何尝不是六国的复仇,六国仇消,汉又休养生息,才奠定了几百年的汉王朝。秦帝国从帝国来说确实是正源,因为奠定了之后的一统,从华夏历史则不然,但也是划分时代的一节,至此,汉隋唐元明清皆由秦起。
秦朝的武器多是青铜
工程浩大令人敬佩,然而既然从文学的角度,就必须适度融合概括。整部《三国演义》百年历史,不过六十余万字,成为我们的经典名著。秦帝国,是中华的根基,其核心就是中央专制集权,围绕此主题展开,才能弘扬中华精神。
此书和清帝系列一样,背弄成了比小说还低级的民间故事,把大量的史料糟蹋了。能在大量的史料中去伪存真还原真正的历史原貌,才是小说的真实历史。如《战争与和平》,真实的历史事件太多,要选择的符合小说的表现形式,才能在民族心中留下痕迹!
毫不客气的说,大秦帝国并非正源,其只为正源之升华历程,如大汉、大唐等等都为正源所再接再厉的历程。
华夏正源应为三皇五帝传承留下的瑰宝,而并非大秦,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甲骨文就是最好的证明,夏朝开辟青铜时代,商朝继承发挥青铜之极致,周朝视为转折点,大秦只为把铁器时代发扬光大,在此之前铁器最为登峰造极的是诸侯国楚国的技术,秦只是一统后捡来的现成。历史时间轴:神秘文明(史前三皇五帝)……石器……青铜……铁器……火器……近代史,秦朝只不过是铁器时代的代表罢了,文明同化终将一统,此为历史潮流而并非大秦独有,正源应为华夏而并非大秦或某一阶段的朝代。大秦焚书坑儒得罪了谁,谁又污蔑其千年不休,难道此不是因果报应?虽有过激之处,但大多数必定相当理智。亡秦者,始皇也,非陈涉以亡之,秦皇大兴万乘之驾,又作阿房之宫,暗造始皇之之陵,强收太半之赋,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於粮馈,女子纺绩不足於盖形,百姓家无余粮,黎民身无片缕,家家死丁壮,父不宁子,兄不安弟,欲为乱者,十室而八!何也?此为大秦之大乎?正源之正乎?暴之暴矣,何以论其功而小其过?是非功过自由定论,民心所向。
秦为华夏大一统做出的贡献自然是有的,但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假设项羽楚代秦并且继续分封,中华难道不会像罗马一样分裂,战乱,自此再无统一?本质上当时的民众依旧不认可自己为秦人,又有什么统一的必要吗?反而是汉末百姓诸侯不敢自立。
三国宜于写小说,但至今仍无人能超越《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的大作之所以伟大,有一个重要原因,其敢于对其三国小说标为“演义”。而今呢?历史小说多与“演义”二字切割。个中原因,不揣自明。
孙先生参与改变“不宜于”的洪流,其勇气令人钦佩。然小说结尾,又加个重大史实“真实”,人物时间穿越,偶然决定必然的秦论。小说夹叙夹议,甚而穿越神说,自是无可厚非。然细节决定成败,小说绑架史论,难免忽悠之嫌,“读之既咋舌不已,又颇觉滑稽。”
略举一例:白起坑赵降卒,秦军水攻大梁(百姓未逃之大梁!),均可轻描淡过;项羽坑秦降卒,项军火烧咸阳,却是鼻祖暴行。倒底谁向谁学的?皆为暴虐何必双标?若诗言志,词寄情,小说当史论;那秦之后世一家庭妇女,对项羽“人杰鬼雄”的赞誉仍深入人心,莫非她为“腐儒”,或是“复辟”言论,那孙先生和捧家可是任重道远哉!
法家功德无量,但不能以商殃变法盖定秦政。儒家功德“无稽”,也不能以其中糟粕而全盘否定。诸子百家皆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独尊”皆不可取,从一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更大谬也。
历史的选择,实质是当时人民的选择。国兴国亡究其根本所施政也,秦皇朝十五载而亡也是如此。从奴隶贵族制到封建地主制,是华夏民族对历史的推动;时势造英雄。再伟大的皇帝也脱不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君为民所弃,其最大原因是政违民心至久至甚。华夏有最能忍受苦难的百姓,大规模的起义造反必是民怨沸腾已不可拂平。时至今时,“有没有”农民尚能偷生却因“复辟”蛊惑而“旬日之间,天下响应”的暴动?独秦“唯一”难以服人,“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锤炼的天下臣民”,分辨力又如此低下?此一节点,“人民是博大、明智而通达的”便死机?
史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能意识流为二世“恶政”?始皇七月丧九月葬入秦皇陵,显然建陵为始皇在位时所为。当时全国人口不足两千万,忽略战胜者部族的“老秦人”,仅建陵就超过山东诸国人口的4%;若以每户五人计,则五户中就有一户的某人建陵,是个多么惊人的比例!秦皇大兴土木比此更甚者还多,加之戍边卫咸,可见当时百姓负担多么地重!“家家无丁壮”便是秦政施与百姓的“实惠”。小说尽管对横征暴敛曲笔掩饰,然也不得不漏青壮男丁尽失妇孺难计民生之实。秦皇崩后年许,武臣起义山东郡县少年杀官以应竟成燎原之势。沛公起沛、项梁举兵…诸侯起於匹夫,虽以利合,然顺应民心大势,参与者多为苦秦久矣的贫苦农民,焉能以“复辟”“暴动”盖定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如昔魏宁陵君跟随陈胜起义,后以保全百姓身家性命为条件自焚而死,秦又有几人如此“复辟”?秦灭後五年,天下定於汉,乃是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被新兴地主阶级篡夺果实的首例。同之后的农民起义一样,反映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末农民起义,同样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迫使后继汉朝统治阶级尽量调和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假从作者称的“历史事实说”(非小说选择喽!),秦政“后世罕见的清明”,“恶政(不暴喽!)”自二世始。那么,从史书上记载的史实来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并天下,三十七年十月最后一次巡游(左丞相斯从,…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七月崩於沙丘,九月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胡亥元年七月戍卒陈胜等反,随之名为伐秦者数不胜数。胡亥二年冬李斯就五刑,一年后死。时年赵高迫胡亥自杀,另立公子婴,婴以“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为名刺死赵高,做了四十六天秦王后降楚。也就是说,始皇帝三十七年(统一全国后十一年)的“清政”使百姓安居乐业,死后一年许的二世“恶政”让起义风弥全国,内乱四年皇朝轰然崩塌。起义将领叹的“天下苦秦久矣”之“久”只是一年?小说的突变秦亡,还是太史公的“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哪个才是牵强附会之说?!再者,引起陈胜起义的屯戍等政策是老子实施儿子捡底,老子有功儿子背恶?徭赋过重民生无计,老子推行是新政儿子延续是恶政?儿子也是秦皇,恶政不属秦政?身受官府压榨只存死路叫“恶”不叫“暴”,对百姓来说,此种文字游戏有意义乎?
“若由长公子扶苏继位,秦帝国的历史命运必然大不相同”?众所周知的是,始皇帝的盖世奇功,多为李斯设计且总理达成,就治国而言法家观念已成一统。史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扶苏的治国理念与嬴政(及李斯等重臣)深恶痛绝甚而逼死的吕不韦相近。谁能保证:扶苏上位就不会与群臣众将碰撞生乱,山东世族不会趁乱“复辟”,老秦人就会突然壮大而延秦万岁?怎不设想百姓遭受的将会是超过五年的战乱?更有甚者惋惜子婴之死,更是家天下拥趸者的哀呜罢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始皇帝是人不是神,但其期待如神般不死却不是凭臆想便否认掉的。遣方士寻不死药可被称为“迷惑敌人”,那始皇的“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便可“口滑”为平民意识?不立储君解释为“事实上已经将扶苏作为储君”,咋不可“套路”为“真人”永统天下不需储君?对始皇帝的评价,仍需实事求是。如毛泽东先生一首诗中所云就很中肯,过犹不及。对先秦文明的探索,要据史料踏实究竟。华夏原生文明,既不始于也不终于先秦文明。刻舟求剑实则囿禁文明史探索。相信华夏儿女,谁也不会真的将“以史为鉴”变为认小说去改写历史,自然也不会轻易地将谒黄帝陵改为谒秦皇陵。
我们的脚步,是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的升华。秦政暴或非暴,时间仍会评判。然刘邦在秦亡之时当即宣布取缔秦法(另约法三章),可见秦法已是多么地不得人心!!汉定天下后参考秦法条款制定汉法并非照搬秦法,忽悠为早已被唾弃的秦法仍然英明末免太幼稚啦!新法能施行多年必然优于仅实施十余年之旧法,现代文明之法更是本质上不同于封建之法。我们今天仍实施许多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是否也要归于仁政“复辟”而删除之?非也!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发扬法家精神而不是照抄旧法条文,更不是用此打压儒家或百家千家。相信廿一世纪的今天,有谁再去宣扬对思想歧见者肉体消灭,或对民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或对贫苦农民横征暴敛,或用连坐诛族治理社会,……,绝对是倒行逆施的反文明言论;用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掩盖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将农民起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曲解为旧势力的“复辟暴动”,显然是类同阉臣赵高“指鹿为马”的荒谬行径。新时代的政治文明,是民主民权基础上的文明;高端文明时代面对的基本问题,与先民在原生文明时代面对的有本质区别。有捧者借题发挥将小说中家天下的主角称为从古至今“无人无政党”能及的圣人,似乎是要民主法治回归君主专政?!能吗?显然不能!
非评判也,感触而已。
1
十六年之功,集成《大秦帝国》,皓首穷经,无惧无悔,孙皓晖为文明献身之精神,大哉!与历史同在,与历史同行,经历多少惊心动魄,谁解其中甘苦?全书终结,作者意犹未尽。真实与否,好坏高低,无须深究。人定无完人,书必有瑕疵,无须苛求。探寻文明渊源,颂扬祖先伟绩,辨识历史误解,重塑民族自信,孙皓晖有大功,《大秦帝国》必可传世!
《大秦帝国》之大,不在于篇幅之巨,而在于其写作雄心,是要重建民族史,并为这个伟大的民族招魂。此为史识。这也是《大秦帝国》区别于其他历史小说的核心所在。作者在写作中虽多据《史记》,但在史识上不乏超越《史记》之处,尤其是对秦法、秦政的认识,比《史记》更有洞见、更为公允。个中观点、个别史实,虽可质疑,但孙皓晖把这一历史重要时期的帝王将相写得如此有风神,如此令人激情澎湃,读之时而幽然神往,时而叹息连连,也证明《大秦帝国》确为一部有灵魂、也尊灵魂的杰作!
不错!展现出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华夏文明及精神必将薪火相传
只有这部历史小说比较真实还原历史真相。
第二步让我看得无比激动的历史小说
此书强于四大名著
秦国亡在交接上面,并不是学派上;权力中心出问题了,哪家都不管用,秦始皇,法家思想在那个时代是没有问题的,儒家在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也用了儒家士子,只是到了东汉后期到现在,儒家文化僵硬了,…..不要迂腐就行,只要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用哪家都可以,但权力中心得一个
再跟你们说说法家的缺点,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法家除了秦国,还有三国时期的蜀国。他们的共同点是啥呢,都是内部矛盾严重,国弱民穷,在矛盾严重的时期求变,必用法家图强,初期效果也是非常明显,但法制社会的一个弊端就是许多发展受到限制,凡是都要按照规定规范来,但规定都是人定的,是人定的就有缺陷,这样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而且在内部也不利于团结,发展受到限制,经济会受到影响,税收就会加剧,秦国和蜀国的税收都是很严重的,税收严重要想安抚百姓的办法就是战争,秦国还好,一直都在打仗,蜀国呢,魏国不打他,吴国不能打,他就要主动打魏国,所以诸葛亮在征伐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就是要平息矛盾,而法家的最后结局就是矛盾愈加剧烈,最后灭亡,秦国二世而亡,蜀国在三国里最先灭亡,存在时间最短,这就是法家的弊端
看到下面评论我忍不住要说,商鞅变法确实可以强国,但不要说太过,这套制度不是在任何时代都管用的。儒家和法家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只是他们分别适用于不同时期,真正的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阴阳,也就是中庸,非左非右找平衡点,法家刚猛实属阳刚,儒家怀柔实属阴柔。阳刚整治矛盾,在矛盾多且复杂的情况下就要用法家整顿秩序,让复杂重归一统。阴柔顺应发展,矛盾统一后就要怀柔接济天下苍生,维护和平统一的秩序,自然儒家最合适。重点是一定要在阴阳中间找平衡,既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这就是中庸之道,最难把握的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我们平时想想的那样不作为、不理世事,中庸不是昏庸。打个比方,每天做饭,做少了不够吃,做多了浪费,怎样才能让你吃的刚好且不浪费,就是中庸,就是在左和右找平衡点。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不是盲目的崇拜某一家
没有秦王朝的辉煌就没有中华五千年的文轨迹。
试看古今中外,谁能与赢政比肩,开天辟地,乾坤独掌,一统天下,不愧始皇。
啥时我中华能重现傲视列强的实力。
这部小说堪比四大名著甚过之
泱泱大国,被孔丘孟轲糟蹋了
大秦帝国,最强帝国
孙老先生凝聚一生心血写成大秦帝国,为中华文明正名,功在千秋。笔者深爱先秦历史,读孙老作品,激荡情怀!
先是否定正史否定民间文化,后又假惺惺的肯定民族之根基,只为肯定一家臆想,试问做着穿越了吗?亲历历史了吗?
看了商君书,2000多年前的法治社会,从君官民三方阐述了法治的必要性,可以这么说,如果能坚持法治2000年中华民族绝对是现在最强的民族,可历史没有如果,儒家被推崇后,中华文明落后了。感谢孙先生
孙老苦心16年,呕心沥血之作,只为给大秦一个正名,只为找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实属不易,看完三部电视剧的我现在对于秦的看法,对于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看法已有根本性质的改变,这是完全与高中所学的历史不同的,感谢孙老,能让我们拜读如此优秀的作品。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个时代的进取,抗争,不屈,自信,创新,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适用。孙老,有心了。
先看了电视剧第一部《大秦帝国裂变》,感觉震撼,猛然想看看原作文字!先生不易,且不论才之大小,单凭敢独树一帜,十余年笔耕不辍,专系一念,就值得敬佩。外加坦然叙述,大处发力,实在是一本难得佳作!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华夏文明之正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之内涵。以史鉴今,人心思奋,中华文明定能“强势生存”!
态度是诚恳的,逻辑是严谨的。著书不易,著史书尤难!煌煌六部十一卷,洋洋五百余万言,非有热血激荡之情无以挥就,非执正本清源之念实难终成。历经十数载专情于笔耕,甘于孤寂,一心向之,佳作可读可鉴,先生可敬可佩!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写的太好了!真可惜才看见如此好文。当认真阅读!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只看了个序,但觉大秦帝国以残暴著称,商鞅变法前尚属愚昧,变法后成为穷兵黩武暴法残民强国弱民的虎狼禽兽之国,靠武力统一中原,终因不施德政不恤黎民没有包容的文化底蕴而瞬间灭亡,作者却以暴秦为中华文明根基,请问置诸子百家于何地?置黄老于何地?作为仅存的帝国抵制现代文明抵制普世价值的专制文化又有什么可自豪的呢?
先生的大作,振奋中华之民族精神,聚拢共和国的国力民心,又符合当今世界格局之变化,为我中华之雄起增添信心······感佩之至,定当拜读全部。后生晚辈拜上。
最好的书
激情叙述创作的感受和发现,让我感到作者的一种自豪在作品里面。
再次的拜读,能体会到作者所述的艰辛、困难,为伟大的秦帝国,为中华文明的正源骄傲!
好
刚开始觉得这本书还不错,现在依然这么认为,作者 太给力了
别忘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也是我们中国的。作者别搞民族分裂噢。
我们从没有忘记那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精神,中国一定会腾飞!
拭目以待…
嗯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