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书城
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所属书籍: 易中天品三国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孙权坐稳了江山,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原本希望厉兵襄阳以观时变的刘表的好rì子到头了。建安十三年,孙权和曹操都开始对荆州下手,刘表和他的荆州,包括依附他的刘备,都面临危机。那么,他们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胸无大志也没有雄才大略的刘表,原本是想在这个群雄逐鹿弱肉强食的时代苟全偏安的。然而树yù静而风不止,荆州注定要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孙权终于先下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chūn,孙权实施鲁肃和甘宁的战略规划,在曹操从乌丸返回邺城的时候,出兵西征,一举剿灭了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其实孙权征黄祖,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结果是“破其舟军”;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结果是“虏其人民”。这一回最厉害,是“屠其城”而“枭其首”。黄祖彻底灭亡了(屠城,即“毁其城,杀其民,若屠者然也”,是历史上一种极其野蛮的行径)。
  孙权灭黄祖是有原因的。表面上的原因,是要报杀父之仇(孙坚是在和黄祖作战时中流矢而死);实际上的原因,则是图谋荆州。荆州地处吴之上游。孙权即便为了自身安全,也要打荆州的主要;而黄祖身为江夏太守,距离江东最近,当然要拿他开刀。事实上,孙权破江夏、灭黄祖后,势力已向西部扩展,可以觊觎江陵、贪图襄阳。鲸吞荆州了。
  孙权的胜利让曹操感到时不我待。曹操很清楚,荆州一旦为孙权所有,整个中国的形势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前面说过,曹操也早就想拿下荆州的,而且做了准备。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在邺城造玄武池,训练水军。这是军事上的准备。六月,曹操罢三公官,重新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职务,并自任丞相,大权独揽。这是政治上的准备。此外,曹操还派张辽屯兵长社(今河南省长葛),于禁屯兵颖yīn(今河南省许昌),乐进屯兵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保卫许县,以防不测。又安抚马腾,推荐他做卫尉,同时将其家属扣在邺城,成为实际上的人质,以解除后顾之忧。做完这些事情以后,曹操于七月出兵南征刘表。
  几乎在同时,刘表也一病不起,并于八月身亡。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刘表临终前曾托国于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刘表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英雄记》的说法是代理荆州刺史)刘备回答说:“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有人劝刘备接受,刘备说:“此人待我厚,令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这事裴松之认为不实(此亦不然之言),我也认为靠不住。上一集我们讲过,刘表对刘备的态度,如《三国志?先主传》所说,是“疑其心,yīn御之”,怎么会把荆州拱手相让?何况刘表和他老婆早就选定了接班人,这个人就是刘琮。裴松之说:“表夫妻素爱琮,舍嫡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这是在理的。《后汉书?刘表传》说,刘表病重时,长子刘琦从夏口到襄阳来探视,竟被挡驾,不得相见。刘琦都见不到的人,刘备怎么见得到?刘备和诸葛亮暗中支持刘琦,蔡瑁一伙不会完全不知道,他们又怎么会让刘备去见刘表,让刘表托国于刘备?何况,就算他们不知道刘备和刘琦的关系,刘备是一个不肯甘居人下的枭雄,他们总是知道的,岂能在这关键时刻让刘备去见刘表?从《后汉书》所说得情况看,病重时的刘表实际上已经被一伙人控制了;而屯兵樊城的刘备,消息也并不灵通(比如后来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就完全蒙在鼓里)。刘备和刘表,应该说没有可能相见。
  没有可能的事,为什么有人信以为真呢?原来这事是刘备自己所说。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孔衍《汉魏chūn秋》,刘备曾对人说过“刘荆州临亡托我以遗孤”的话。这话司马光认为属实,而且写进了他的《资治通鉴》。当然,“托孤”和“托国”略有区别。但把刘琦和刘琮托给刘备,也等于交出了荆州。何况“托孤”也好“托国”也好,二刘总要见面。刘备和刘表既然不可能相见,又怎么可能有“托孤”之事呢?
  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刘备说了假话。这也没什么。当时,曹操长驱直入兵临城下,荆州大难临头人心浮动。一些人不愿意荆州落入曹操之手,也很清楚无论刘琦还是刘琮,都抵挡不了曹操的凌厉攻势,便寄希望于刘备。刘备自己也不想失去荆州,至少不想失去荆州的人心。荆州对于他,进,是成就霸业的根据地,退,是保全性命的栖息地。也就是说,刘备需要荆州,荆州也需要刘备。刘备的话,无妨看作一种稳定人心的策略。
  第二种可能,是刘表确曾“托国”于刘备,但并非真心,而是试探。我们知道,刘备到荆州以后,笼络人心网罗人才,曾经引起刘表的jǐng惕,《三国志?先主传》说得很清楚:“荆州豪杰归先主者rì益多,表疑其心,yīn御之。”刘表既然在平时都疑心颇重,临终前又怎能放心?这就要试探,甚至威胁。我甚至怀疑刘表说:“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时,屋后已埋伏着蔡瑁他们安排的刀斧手。刘备“天下枭雄”,政治经验丰富,还能不明白其中利害?便说了一句漂亮话:“诸子自贤,君其忧病。”其实刘表那两个儿子贤不贤,两个人心里都有数,这番话不过演戏做秀而已。这也同样不奇怪。在那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乱世,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所以,把刘表的“托国”和刘备的“谦让”看作“高风亮节”,不过腐儒之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一点“历史意见”。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优胜劣汰强者为王,乃是天经地义;而由刘备接管荆州,则是保全荆州的最好方案,有什么好让的?诸葛亮不是早就说了吗——“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可见并无道德问题。实际上刘备此时也没有欣然从命取而代之,并非“不忍”,而是“不能”。所谓“吾不忍也”云云,也是做秀。同样,诸葛亮建议刘琦出任江夏太守,既是帮了刘琦一把,也是为刘备留了后路。
  刘琦出走没多久,刘表便一命呜呼。接班人自然是刘琮。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会兵临城下。《三国志?刘表传》说,当时剻越、韩嵩、傅巽(音训xun)等人都劝刘琮投降。刘琮说,我就不能和诸位一起守住先君留下的基业,以观天下之变吗?傅巽说,不能。“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对抗人主,是以逆抗顺;以地方对抗中央,是以弱战强;以刘备对抗曹操,是以卵击石。我们三个方面都不行,还要对抗王师,那是找死。不过,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傅巽下面的这段话。傅巽问刘琮,将军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刘备吗?刘琮说,比不上。傅巽说,那好!“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也就是说,如果刘备打不过曹操,将军就无法自保;如果刘备打得过曹操,他还会再做将军的部下吗?刘琮一听就明白了。对抗曹操,无论输赢,自己都没有好下场,那还不如投降呢!
  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也不知道。等到曹操大兵已至南阳郡的宛城,刘琮才派宋忠去和刘备讲。《三国演义》说宋忠是刘琮派到宛城给曹操送降书的人,回来的路上被关羽拦截捉拿,并非事实。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汉魏chūn秋》,事实是刘琮派宋忠向刘备“宣旨”,刘备“乃大惊骇”,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这样做事,大祸临头才来和我说,不觉得太过分了吗?于是拔出刀对宋忠说,我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不过不想弄脏了我的刀,也不想丢我的人!
  不过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刘备唯一的选择是走为上计,便带着诸葛亮和徐庶等人往南走。《三国演义》说刘备出走之前,诸葛亮在新野放了一把火,于史无据。此前的“火烧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应该是刘备所放(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没诸葛亮什么事。
  有事的是南撤途中,不过这有事也等于没事。《三国志?先主传》说,当时刘备驻兵樊城,在汉水之北,刘琮的襄阳则在江南,诸葛亮便劝刘备攻击刘琮。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刘琮根本就不堪一击,而只要拿下襄阳,荆州就是自己的了。然而刘备说“吾不忍也”,谢绝了诸葛亮的 建议。这事吕思勉先生认为未必确实。吕先生说:“当时的襄阳,人心自然不定,攻破它自然是容易的,(但是)转瞬曹操的大兵来了,却如何能守呢?诸葛一生惟谨慎,怕不会出这种主意罢?”当然这也说不清。反正刘备没有攻打襄阳,只在路过襄阳的时候对刘琮喊了一番话,然后继续南逃。
  刘备跑得快,曹操追得也快。据《三国志?荀彧传》,出征前,曹操曾问计于荀彧。荀彧认为,先主“华夏已平,南土知困”,是夺取荆州的大好时机,但必须速战速决。因此他建议曹操“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即在大张旗鼓由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和叶县(叶音摄she ,今河南省叶县南)进军的同时,率轻骑兵抄小路向襄阳和江陵挺进。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襄阳是刘表老窝,而江陵则屯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包括水战必需的舰船。这是决不能让刘备得手的。于是采纳荀彧的建议,浩浩荡荡由宛城、叶县向荆州挺进(直趋宛、叶如彧计),走到半路,留下辎重,自己率轻骑兵直扑襄阳,《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是“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车到襄阳”。曹操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向江陵逃窜,又亲点五千精锐骑兵,以一天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了过去,试图将他那个眼中钉、肉中刺一举歼灭。
  曹操的速度快,刘备却是跑得快,走的慢。说他“跑得快”,是说他逃跑的决心下得快,实际上却走得很慢。走得慢的原因,是他路过襄阳时,当地许多士人、百姓、包括刘琮的部下都跟着他南撤,随行人员多达十几万,辎重数千辆。这样一支队伍,呼朋引类,扶老携幼,一天只能走十几里。《三国志?先主传》说,当时有人劝刘备不要再管这些人了,赶快率轻军保江陵。然而刘备不肯。他派关羽率领水军,走水路到江陵会合,自己则坚持和众人同行。对此,刘备的解释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据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说,这可能就是“以人为本”一语最早的出处。但必须指出,刘备的“以人为本”,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不同的。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是要以人为“根本”;刘备讲的“以人为本”,恐怕更多是以人为资本。我们知道,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博弈中,刘备的资本或者说本钱是不多的。但他所到之处,都备受尊敬和欢迎,其原因就在程昱所说,他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人望、人缘和人心,是刘备的本钱和资本,也是他的根本和基本。一旦丢失,就一无所有。何况,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刘备既然有得天下之意,就必须先得天下之心,这就是“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含义。因此,尽管追兵在后危险在前,他也不能丢了这个“本”。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没有关系。
  同时,襄阳地区有那么多人跟着刘备走,也未必因为在他们眼里,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更未必是要跟着刘备打江山,不让曹操得手。吕思勉先生说得好:“老百姓只要保食暖衣、安居乐业,谁来管你们争天夺地的事情?”有人说襄阳士民追随刘备,是害怕曹操屠城,这也是不确的。没错,曹操是干过屠城的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徐州,“所过多所残戮”。这事影响极其恶劣,荀彧就批评了曹操,曹操后来也也接受了教训,我们以后还要说。反正,自徐州事件后,曹操就明白屠城这种野蛮行径并不利于自己统一天下的事业,何况刘琮已经不战而降,有什么必要滥杀无辜呢?曹操还没有蠢到这个地步。
  总之,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很有一些人跟着刘备走了。此时古风尚存,士人和官员迁移必是拖家带口举族而行的,因此人数很多。于是双方的形势便不可同rì而语。曹操rì行三百里,刘备rì行十几里,曹操很快就追上了刘备。两军在当阳的长板(今rì湖北省当阳县东北)相遇,胜败几乎不言而喻。《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只有短短一行字,但刘备当时的狼狈已跃然纸上:“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可怜的刘豫州,这时不但再讲不得“以人为本”,就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
  这一仗虽然是刘备惨败,但维护刘备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做足了文章。“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这些事也都有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说:“先主为曹公子所迫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张飞传》说:“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瞠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可见赵云救阿斗是实,但刘备并没有摔孩子;张飞“长坂坡一声吼”也是实,但并没有“吼断了桥梁水倒流”,那桥是张飞拆掉的。
  刘备虽然靠张飞保全恶劣性命,靠赵云找回了妻子,但他并没有出路。前往江陵的道路已被曹操截断,他只有东行,和关羽、刘琦会合。但是,刘琦手上,只有一万人马;关羽手上,也只有一万水军。这两万人合起来,能抵挡曹操的泰山压顶吗?
  就在刘备一筹莫展的时候,鲁肃来了。
  鲁肃是rì夜兼程一路赶过来的。原来,刘表病故后,政治上极为敏感的鲁肃,立即意识到这件事对于江东的重要性。据《三国志?鲁肃传》,鲁肃对孙权说,荆州这个地方,极具战略意义,不可掉以轻心。鲁肃说,荆州“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如果能“据而有之”,那就是“帝王之资”。现在刘备这个“天下枭雄”夹在当中,未来局势很不明朗,刘备在刘表这里很是不得志的,和曹操又有矛盾。如果他现在和刘琮、刘琦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我们就应该与之联盟;如果他们同床异梦、互不合作,我们就应该另打主意,以济大事,所以,请将军派我们以吊唁的名义出使荆州,到那里去探探虚实,做做工作。
  鲁肃的想法其实很明确,那就是要利用刘表去世这样一个机会,实施他那个“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其战略目标,是将荆州“据而有之”,以为孙权的“帝王之资”;其战术方案,则是联合刘备来对抗曹操。而且,鲁肃断定刘备“必喜而从命”。那样一来,就“天下可定”了。因此他请孙权早做决断。如果不早去,就怕曹操抢了先。
  做出这个决断太不容易,因为孙权和刘表,或者说江东集团和荆州集团是世仇。孙权的父亲是被黄祖杀死的,黄祖也刚刚被孙权所杀。但孙权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就不会感情用事意气用事。他马上就批准了鲁肃的计划,鲁肃也立即启程。然而曹操的动作更迅速。鲁肃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走道夏口(今武汉市汉口),曹军已向荆州;走到江陵,刘琮已经投降。措手不及的刘备从樊城出走,准备南下渡过长江。鲁肃得到消息,立即北上,与刘备相会与当阳长坂。
  对于兵败如山倒、已经狼狈不堪的刘备来说,鲁肃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和刘备有这样一番对话。鲁肃问刘备,豫州现在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准备投靠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凡人,远在天边,自身难保,还能保护将军吗?依鲁肃愚见,不如和孙将军联合,共图大业。孙将军聪明仁慧,礼贤下士,兵多将勇,众望所归,而且拥有会稽、丹阳、吴郡、豫章、庐陵、庐江六郡之地。如果贵我双方联盟,足以成就大事啊!而且,据《三国志?鲁肃传》,为了促成此事,鲁肃还和诸葛亮套近乎,说我是令兄诸葛谨先生的好朋友啊!
  其实这句话可说可不说,因为这个方案很对刘备心思,也符合诸葛亮在隆中定下的规划和方略。结果如《三国志?鲁肃传》所说,是“既共定交”。于是刘备、诸葛亮和鲁肃同行,与前来接应的关羽、刘琦一起,率军东向,从当阳来到夏口(后来又到樊口)。这时曹操也没有再追杀刘备,而是率军直扑江陵。刘备似乎可以喘口气了。
  然而曹操却并不让刘备消停。他在得到了江陵的军需物资以后,就决定顺江东下。曹操的矛头自然是指向刘备的,至少刘备是首当其冲;而孙权的态度和立场却不明确,也不明朗,《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时拥兵在柴桑,观望成败”。这实在是太危险了。因此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立即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盟抗曹的建议。诸葛亮的说法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这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然而在《三国演义》里面却还有一场忸怩作态:“肃坚请孔明同去,玄德佯不许。”这其实是小说家言,事实应该是诸葛亮挺身而出,刘备当机立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装腔作势。生死攸关,岂能儿戏?后来,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里回忆说:“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说的就是这件事,我们从他的话里,不难想见当时的气氛。
  显然,这是关系到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事情,但这件事的成功与否,却并不取决于刘备方面的一厢情愿,也不完全取决于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其根本所在,还在江东集团的政治利益。那么孙权集团的态度如何?诸葛亮能完成他的使命吗?
  请看下集:临危受命。

无忧书城 > 历史小说 > 易中天品三国 >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发表评论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明朝那些事儿6:日落西山作者:当年明月 2北上作者:徐则臣 3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作者:当年明月 4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 5大秦帝国 第三部 金戈铁马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