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学说的缺点在于,它在实际上只是一种私人经济学说,所涉及的只是一个国家或全世界中的个人,这种私人经济将在某种局势下自然形成,自然发展。这里所假定的某种局势是这样的:其间并没有各自界限分明的国家民族或国家利益,没有彼此分得清清楚楚的政治组织或文化阶段,也没有战争或国与国之间的仇恨。这个学说不过是一个价值理论,不过是一个店老板或商人个人的理论。它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学说,它并没有说明,为了国家的文化福利、权力、存续与独立自主的特殊利益,怎样使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得以产生、增长并继续保持。
美国的崛起之路,正是强烈主导自己命运的选择。
罗斯福之所以能够不理睬美元的外部稳定而专注于国内经济复苏,那是因为美国的对外依存度很低,在美国国民收入中,对外贸易仅占2%~3%。欧洲强调货币稳定更优先于国内问题,这是由于对外贸易占欧洲主要国家收入的20%~30%,外部货币环境不稳定,国际贸易不能迅速恢复,欧洲内部的经济复苏就无从谈起。
罗斯福的霸气源于美国不必依赖欧洲的市场,而欧洲却不能不有求于美国的资金。归根到底,是美国自身庞大的市场规模,奠定了其经济独立自主的底气。美国经济的崛起,堪称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一个远离欧洲文明的、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前殖民地,竟然在一百年里,超过了主要欧洲强国经济的总和。不能排除这里面有一定运气的成分,但更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美国自身的政策选择。其中,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就是美国崛起最核心的信念。
美国的崛起道路,显然不同于英国。英国是先殖民征服,后发展贸易,再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世界霸权。殖民征服为大英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储备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外贸易赢得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原始资本和潜在市场,工业革命则将劳动力、自然资源、全球市场和工业资本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有效整合,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生产组织、贸易原则、市场交易、资本流动的原理和学说。这就是英国向其他后起国家努力推销的自由贸易理念,其核心就是要将先发国家已经获得的优势永久化和制度化。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英国人将成为世界经济与贸易这部机器的控制者:世界原材料与基础商品将由英国人定价;世界主要工业产品将由英国的工厂来提供;世界的半加工成品和辅助产品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由英国来安排其他国家进行生产;各种产品在世界市场的销售,将由英国根据利润进行分配。同时,英国将提供资金来维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另外,帝国海军将随时待命,打击任何潜在的既有体系的挑战者。
对美国人来说,独立战争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摆脱对英国的依赖。具体而言,就是摆脱对英国控制下的世界市场的依赖,对英国资本的依赖和对英国工业产品的依赖。
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国父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未来社会财富的主要增长源头,就是本国的工业能力。但直到1800年,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在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资于制造业,仅占总数的2.4%。要发展工业,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设备、人才和资本,而英国很早就禁止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外流。面对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美国尚在襁褓之中的制造业面临着灭顶之灾。
在此危急时刻,拿破仑战争爆发了。1807年,英国为与拿破仑作战,下令强征任何中立国船上的英国人参加海军。6月,在美国近海拦截并炮击美国战舰“切萨皮克号”,强征舰上海员。此举激起了美国强烈的反英情绪。18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虽然禁运对美国出口和海运业造成不小的损失,但却为制造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禁运风潮使得美国制造业能够暂时避免英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压力,制造业的利润大增。同时,美国北方的金融和贸易财团,由于航海与贸易的萧条,不得不将大量资本投入制造业,从而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获得迅猛发展,至1810年,制造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2亿美元。1812年,英美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英国工业产品在美国市场大幅减少,再度给美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8]
在此期间,美国制造业初期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困难,即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才困境,开始出现缓解。英国的工业技术的扩散已经很难用法律来约束了。新技术和人才陆续从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流向了美国,大量新工厂开始兴建,在战争中这些制造业公司获得了惊人的利润。1815年战争结束后,随着与英国和欧洲贸易的恢复,英国货卷土重来,美国的制造业仍然不堪一击,半数以上的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引发了美国1818年的经济衰退。
两次战争中断英国贸易和战后英国产品对美国制造业的巨大冲击,终于使美国人下定决心,必须通过高关税将国外工业产品挡在美国市场之外,才能为美国的工业崛起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美国工业集团的敦促下,国会于1824年通过了关税法案(Tariff Act),提高了纺织品、羊毛、生铁、亚麻等产品的关税。哈利斯堡公约(Harrisburg Convention)则规定,进口本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关税较低,对某些特殊产品则课以高关税,如羊毛关税高达90%,生铁关税高达 95%。
在整个19世纪美国工业崛起的100年中,美国关税率在大多数年份均高达40%以上,低的时候也有20%。到1900年,美国工业已经雄霸世界。如果没有高关税的保护,这个奇迹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高关税,美国工业崛起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高工资!在自由贸易理论中,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怪胎。高工资意味着高成本,高成本的产品在比较优势的学说里,意味着被世界市场所淘汰。但美国人偏不信这个邪!因为美国人生产工业品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去满足外国消费者的享受,而是为了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从殖民时代开始,美国的人工成本就比欧洲大陆高1/3以上,这是由于劳动力稀缺所形成的自然原因,这也是美国新大陆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所在。当美国开始推动工业化时,高工资问题曾引发了美国内部的亲英学派与美国学派长达30年的激辩。坚信英国自由贸易理论的亲英学派认为,工业化与高工资水火不容。他们以欧洲工业化为例,指出欧洲各国的工人成本低廉,生活条件艰苦,如果同欧洲产品竞争,美国没有劳动力价格优势是不可能成功的。但美国学派的观点针锋相对,“美国工业的成功,不是靠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取得,而是靠劳动力的更为先进的组织管理和更高的效率,来保持更高的生活水平。高工资,意味着劳工将享受更好的食品和居住条件,这将使美国的劳工更具工作热情和创新能量。高工资的国家正在各个领域打败‘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对手”。
美国学派认为,劳动力是一种资本,而不仅仅是成本。对劳动力的投资,将会带来生产效率更可观的回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教育水平,更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将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激发更多的发明和创造!这种观念明显有别于李嘉图将劳动力作为成本,与利润对立起来的静态观点[9]。
到底是人工成本,还是人力资本?亲英学派与美国学派之间的大辩论,让美国的政策最终倾向于高工资战略的选择。
正是由于贸易保护,美国的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正是基于劳动力是一种资本的理念,使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欧洲,而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发明创造,给资本带来了远超过其投入的回报。正是发展了自己强大的工业,才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工业产品和服务,而正是有了高工资的庞大中产阶级,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正是因为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才最终得以将自己命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美国工业的崛起,采用的就是高关税、高工资、强工业、重科技、大市场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