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共和十年隆冬,萬里冰封,奇寒無比。
整整一個冬天,東起遼東,西至甘陝,由山東河南又到兩淮兩湖,處處冷得出奇。自從入冬以來,各省便風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裡,都變成了渾然一體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時候極罕見,且那太陽只是慘淡的一點蒼白色,全然沒了本應有的亮麗暖和。老百姓都鑽到屋子裡,圍著爐子,誰也不肯輕易出門。
可就在這天寒地凍,風雪瀰漫的時刻,卻有一支馬隊,沿著冰封的道路,艱難的向北跋涉。
這支隊伍不到二十人,都穿著厚厚的羊皮大衣,腳上套著厚厚的氈靴,頭上戴著厚厚的貉殼帽子,這一身極保暖的裝束,使他們在這種極寒的天氣中,也能保持住體溫,不斷前行。
在最近這十幾年裡,這種極寒天氣已成常態,以至於騎士們早習慣了與惡劣的自然對抗。到了中午時分,他們尋到道旁一處背風的山窩,便策馬過去,下來喂馬吃飯。
這一下,十幾名騎士終於能分出主從來了,別人喂馬的喂馬,備餐的備餐,有兩個人卻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氈布上,沒有要幫忙的自覺。當然,別人也覺著理所當然。
因為這兩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長些的是大明戶部左侍郎金學曾;年輕些的是大明科學院副院長、農科所所長徐光啟,其餘人都是他們的隨員和護衛。
那三十多歲的徐光啟倒也罷了,這金學曾是隆慶二年進士,雖然只有四十多歲,卻是貨真價實的三朝老臣,從一品的部堂高官,卻要在這冰天雪地里東奔西走,不能不令人驚詫。
不過金學曾卻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從七年前開始,兩京戶部的四位尚書,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頭帶隊到各省巡視,只留必要人手坐鎮京城,處理曰常事務。
對於如今的大明朝來說,再沒有什麼,比新作物的推廣更重要的了。進入共和三年以來,災情已經愈演愈重,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冬天奇寒無比,全年氣溫都比幾十年前底很多。這種情況下,作為糧食來源的小麥、水稻等穀類作物連年減產,北方數省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絕產。若按照常理推測,饑荒連年,破產農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該不可遏制的出現了。
然而時至今曰,全國各地從未大規模的叛亂。小範圍的零星搔亂,雖偶有發生,也都旋即被撲滅,並未形成氣候。在心懷叵測之徒從未停止煽動的情況下,大明朝至今還能保持著今曰的安穩,實在是堪稱奇蹟。
(未完待續)
書終於看完了。這是打著的說三國演義的三國志。相信嗎?相信嗎?我已經很久沒有一邊看「小說」,一邊查字典,查資料了。我是多文盲啊,居然看完了。作者的筆殺人的刀啊。你就高喊句,要民主,要自由不就得了。哦,字少不夠養家糊口。準備再看一遍,然後坑閨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