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秦始皇本紀

所屬書籍: 史記十二本紀

解惠全 白銀亮 譯註

【說明】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秦國,從襄公被封為諸侯以後,經過二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對山東六國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天下統一也已成為大勢所趨。秦始皇順時乘勢,奮發努力,終於兼并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接著他又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鞏固新政權。然而,倏忽之間,這個空前強大的封建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洶湧波濤沖毀了。應該說,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永遠不會磨滅的。可惜的是,由於他的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嚴刑酷法,接著昏庸的秦二世又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衣缽,變本加厲,不僅使他的許多本來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並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曆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并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lào ǎi,烙藹)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然後依次敘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曆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咸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通過以上這些,不僅表現了秦始皇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風,而且也表現了他的愚昧荒誕、暴虐兇殘,為了自己生前死後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財的驕奢淫逸。其中有許多典型的事例或通過敘寫,或借用他人之口,補寫始皇帝之性情,均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一個傑出君主同時又是兇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這樣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來。寫秦二世,則施以重墨,著意敘寫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後,他與趙高合謀篡權的詳細經過和他的極端殘虐、極端腐朽,生動深刻地揭露出一個昏庸暴君和一個陰謀家的醜惡嘴臉。尤其是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的精雕細刻,曲折驚險,飽含著作者對二世和趙高的深深憎惡。
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總是越來越走向進步。司馬遷以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把考察秦朝「成敗興壞之紀」的思想貫穿於《秦始皇本紀》全篇,不僅給人們展示了秦始皇這個大譽大毀集於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尋著秦朝的統一及滅亡的原因,他在篇末的論贊中大段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過秦論》的內容,並稱讚說:「善哉乎賈生之推言之也!」所謂「過秦」,就是批評秦的過失。《過秦論》是一篇氣勢磅礴、很有感染力的政論文,它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對我們認識秦朝的歷史有一定參考意義。
秦始皇帝,是秦國庄襄王的兒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作為人質抵押在趙國,在那裡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在他十三歲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併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佔據了楚國的郢(yǐng,影)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佔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招攬賓客游士,想藉此吞併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位,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
晉陽發生叛亂,始皇元年(前246),將軍蒙驁前去討伐,平定了叛亂。二年(前245),麃公率兵攻打卷(quān,圈)邑,殺了三萬人。三年(前244)蒙驁攻打韓國,奪取十三座城邑。王齮死了。將軍蒙驁攻打魏國(chàng,暢)、有詭。這年發生嚴重饑荒。四年(前243),攻取了邑、有詭。三月,停止進軍。秦國人質從趙國返國,趙國太子也從秦國回趙。十月庚寅日,蝗蟲從東方飛來,遮天蔽日。全國瘟疫流行。老百姓獻上一千石糧食,授給爵位一級。五年(前242),將軍蒙驁攻打魏國,平定了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全部攻下來,奪取了二十個城邑。開始設置東郡。這年冬天打雷了。六年(前241),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一起進攻秦國,攻佔了壽陵邑。秦國派出軍隊,五國停止了進軍。秦國攻下衛國,逼近東郡,衛君角率領他的宗族遷居到野王,憑藉山勢險阻,保住了魏國的河內。七年(前240),彗星先在東方出現,又在北方出現,五月,又在西方出現。將軍蒙驁在攻打龍、孤、慶都時戰死了,秦軍回師進攻汲縣。彗星又在西方連續出現了十六天。夏太后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長安君成(jiāo,驕)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屯留造反了,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裡的百姓被遷往臨洮(táo,逃)。前來討伐成的將軍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hè,鶴)。又造反,結果戰死,死後還遭到鞭戮屍體的酷刑。黃河的魚大批湧上岸邊,人們趕著馬車到東方去找食物。
嫪毐(lào ǎi,澇矮)被封為長信侯,賜給他山陽的土地,讓他居住在那裡。宮室、車馬、衣服、園林、打獵都聽憑嫪毐的意願。事情無論大小全由嫪毐決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為嫪毐的封國。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現了,有時划過整個天空。進攻魏國的垣邑和蒲陽邑。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己酉日,秦王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佩帶寶劍。長信侯嫪毐作亂的事被發覺,他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璽,發動京城部隊和侍衛、官騎、戎狄族首領、家臣,企圖攻打蘄(qí,其)年宮,發動叛亂。始皇得知後,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在咸陽作戰中,殺死數百人,秦王都授給他們以爵位,連同參戰的宦官,也授給爵位一級。嫪毐等人戰敗逃走。當即通令全國:如誰活捉到嫪毐,賜給賞錢一百萬;殺掉他,賜給賞錢五十萬。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衛尉竭、內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都被判處梟(xiāo,消)刑,即斬下頭顱懸掛在木竿上。對嫪毐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以示眾,並滅了他的家族。至於他的家臣,罪輕的處以鬼薪之刑,即服為宗廟打柴三年的勞役。還有四千餘家被剝奪了官爵,遷徙到蜀郡,住在房陵縣。這個月雖屬孟夏,但十分寒冷,有凍死的人。楊端和進攻衍氏邑。彗星出現在西方,不久又出現在北方,從北斗往南接連出現了八十天。
十年(前237),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牽連而被罷官。桓齮為將軍。齊國和趙國派來使臣擺酒祝賀。齊國人茅焦勸說秦王道:「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為大事,而大王有流放太后的名聲,恐怕諸侯聽說了,因此而背棄秦國啊。」秦王於是把太后從雍地接回咸陽,仍讓她住在甘泉宮。
秦國大規模地進行搜索,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別國人。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才廢止了逐客令。李斯藉機勸說秦王,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嚇其它國家,於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韓國。韓王為此而擔憂,就跟韓非謀劃削弱秦國。大梁人尉繚來到秦國,勸說秦王道:「憑著秦國這樣強大,諸侯就象郡縣的首腦,我只擔心山東各國合縱,聯合起來進行出其不意的襲擊,這就是從前智伯、夫差、湣(mǐn,敏)王所以滅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這樣只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繚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尉繚說:「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逃走,秦王發覺,堅決勸止,讓他當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始終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執掌國政。
十一年(前236),主將王翦、次將桓齮、末將楊端和三軍並為一軍去攻打鄴邑,沒有攻下,先奪取了九座城邑。王翦就另外去攻打閼(è,惡)與、橑(liáo,遼)楊,留下王橑繼續攻打鄴邑。
王翦統率軍隊十八天,讓軍中年俸祿不滿百石的小官回家,十人中挑選二人留在軍隊。桓齮奪取了鄴城,王翦又命令他率兵去攻打櫟陽,自己攻打閼與,都攻了下來。十二年(前235),文信侯呂不韋死去,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對於他的家臣參加哭吊的,如是晉國人,就趕出國境;如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剝奪其爵位,遷到房陵;俸祿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參與哭吊的,也遷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從此以後,掌管國事不遵循正道象嫪毐、呂不韋這樣的,,就登記沒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隸,不得做官,全部照此辦理。秋天,免除遷居蜀郡的嫪毐家臣的賦稅徭役。這時,全國大旱,從六月起,直到八月才下了雨。
十三年(前234),桓齮攻打趙國平陽邑,殺了趙將扈(hù,護)輒,斬首十萬人。秦王到河南去。正月,彗星出現在東方。十月,桓齮攻打趙國。十四年(前233),在平陽攻擊趙軍,攻佔了宜安,打敗了趙國軍隊,殺死了趙國的將軍。桓齮平定了平陽、武城。韓非出使到秦國,秦國採納了李斯的計謀,扣留了韓非,韓非死在雲陽。韓王請求向秦稱臣。
十五年(前232),秦國大舉出兵,一路到達鄴縣,一路到達太原,攻佔了狼孟。這一年發生了地震。十六年(前231)九月,派軍隊去接收原韓國南陽一帶土地,任命騰為代理南陽太守。開始命令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徵發兵卒、徭役。魏國向秦國獻地。秦國設置麗邑。十七年(前230),內史騰去攻打韓國,擒獲了韓王安,收繳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個地方設置為郡。命名為潁川郡。又發生了地震。華陽太后去世。人民遭遇到大饑荒。
十八年(前229),秦大舉興兵攻趙,王翦統率上地的軍隊,攻佔了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的軍隊,羌瘣(huì,會)攻打趙國,楊端和包圍了邯鄲城。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趙國的東陽,俘獲趙王。他們又想率兵攻打燕國,駐紮在中山。秦王到邯鄲去,找到當初與秦王生在趙國時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秦王返回,經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秦始皇的母太后去世。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的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郡。這年發生大饑荒。
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擔心秦國軍隊打到燕國來,十分恐慌,派荊軻去刺殺秦王。秦王發現了,處荊軻以肢解之刑來示眾,然後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二十一年(前226),王賁(bēn,奔)去攻打楚國。秦王增派援兵到王翦軍隊中去,終於打敗燕太子的軍隊,攻佔了燕國的薊城,拿到了燕太子丹的首級。燕王向東收取了遼東郡的地盤,在那裡稱王。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新鄭造反。昌平君被遷謫到郢城。這一年下了大雪,雪厚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前225),王賁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城,大梁城牆塌壞,魏王假請求投降,秦軍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二十三年(前224),秦王再次詔令徵召王翦,強行起用他,派他去攻打楚國。攻佔了陳縣往南直到平輿縣的土地,俘虜了楚王。秦王巡遊來到郢都和陳縣。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反秦。二十四年(前223),王翦、蒙武去攻打楚國,打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於是也就自殺了。
二十五年(前222),大規模舉兵,派王賁為將領,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姬喜。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趙嘉。王翦於是平定了楚國的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五月,秦國為慶祝滅掉五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聚飲。
二十六年(前221),齊王田建和他的相國後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秦王派將軍王賁經由燕國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
秦國剛統一天下,命令丞相、御史說:「從前韓王交出土地獻上印璽,請求做守衛邊境的臣子,不久又背棄誓約,與趙國、魏國聯合反叛秦國,所以派兵去討伐他們,俘虜了韓國的國王。我認為這很好,因為這樣或許就可以停止戰爭了。趙王派他的相國李牧來訂立盟約,所以歸還了他們抵押在這裡的質子。不久他們就違背了盟約,在太原反抗我們,所以派兵去討伐他們,俘獲了趙國的國王。趙公子嘉竟然自立為代王,所以就派兵去滅了趙國。魏王起初已約定歸服於秦,不久卻與韓國、趙國合謀襲擊秦國,秦國官兵前去討伐,終於打敗了他們。楚王獻出青陽以西的地盤,不久也背棄誓約,襲擊我南郡,所以派兵去討伐,俘獲了楚國的國王,終於平定了楚地。燕王昏亂糊塗,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荊軻來做刺客,秦國官兵前去討伐,滅掉了他的國家。齊王採用後勝的計策,繼絕了與秦國的使臣來往,想要作亂,秦國官兵前去討伐,俘虜了齊國國王,平定了齊地。我憑著這個渺小之身,興兵誅討暴亂,*的是祖宗的神靈,六國國王都依他們的罪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安定了。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請商議帝號。」丞相王綰(wǎn,碗)、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里,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制,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法令歸於一統,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就按你們議論的辦。」於是下令說:「可以」。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號而沒有謚,中古有號,死後根據生前品行事迹給個謚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謚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佔有火德的屬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現在是水德開始之年,為順天意,要更改一年的開始。群臣朝見拜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yáo,遙)叫做「元」,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醫馬。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剛毅嚴厲,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定,刻薄而不講仁愛、恩惠、和善、情義,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於是把法令搞得極為嚴酷,犯了法久久不能得到寬赦。
丞相王綰等進言說:「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它們設王,就無法鎮撫那裡。請封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恩准。」始皇把這個建議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都認為這樣做有利。廷尉李斯發表意見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就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天下*您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使天下安寧的好辦法啊。設置諸侯沒有好處。」始皇說:「以前,天下人都苦於連年戰爭無止無休,就是因為有那些諸侯王。現在我依仗祖宗的神靈,天下剛剛安定如果又設立諸侯國,這等於是又挑起戰爭想要求得安寧太平,豈不困難嗎?廷尉說得對。」
於是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守、尉、監。改稱人民所做「黔首」。下令全國特許聚飲以表示歡慶。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熔化之後鑄成大鐘,十二個銅人,每個重達十二萬斤,放置在宮廷里。統一法令和度量衡標準。統一車輛兩輪間的寬度。書寫使用統一的隸書。領土東到大海和朝鮮,西到臨洮、羌中,南到北向戶,往北據守黃河作為要寒。沿著陰山往東一直到達遼東郡。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到咸陽居住。諸如祖廟及章台宮、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國每滅掉一個諸侯,都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南邊瀕臨渭水,從雍門往東直到涇、渭二水交會處,殿屋之間有天橋和環行長廊互相連接起來。從諸侯那裡虜得的美人和鐘鼓樂器之類,都放到那裡面。
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去巡視隴西、北地,穿過雞頭山,路經回中。於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不久,又把信宮改名叫極廟,以象徵處於天極的北極星。從極廟開通道路直達酈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修造兩旁築牆的甬道,從咸陽一直連接到驪山。這一年,普遍賜給爵位一級。修築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
二十八年(前219),始皇到東方去巡視郡縣,登上鄒縣嶧(yì,譯)山。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想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商議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遙祭名山大川的事情。於是登上泰山,樹立石碑,築起土壇,舉行祭天盛典。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接著在梁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鐫刻碑文。碑文是:
皇帝登基即位,創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謹慎。就在二十六年(前222),天下歸於一統,四方無不歸順。親自巡視遠方,登臨這座泰山,東方一覽極盡。隨臣思念偉績,推溯事業本源,敬贊功德無限。治世之道實施,諸種產業得宜,一切法則大振,大義清明美善,傳於後代子孫,永世承繼不變。皇帝聖明通達,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國政。每日早起晚睡,建設長遠利益,專心教化興盛。訓民皆以常道,遠近通達賓士,聖意人人尊奉。貴*清楚分明,男女依禮有別,供職個個虔敬。光明通照內外,處處清凈安泰,後世永續德政。教化所及無窮,定要遵從遺詔,重大告誡永世遵奉。
於是就沿著渤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腄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fú,浮)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
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在那裡停留了三個月。於是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修築琅邪台。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碑文說:
二十八年(前219),皇帝剛剛登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萬物綱紀。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聖智仁義,宣明各種道理。親臨東土安撫,慰勞視察兵士。大事業已完畢,巡行濱海之地。皇帝偉大功績,操勞根本大事。實行重農抑商,為使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同心,順從皇帝意志。統一器物度量,統一書寫文字。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滿意。順應四時行事,自有大秦皇帝。整頓惡劣習俗,跋山涉水千里。憐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惑定法律,無人不守法紀。地方長官分職,各級官署 治理,舉措必求得當,無不公平整齊。皇帝如此聖明,親自視察四方。無論尊卑貴*,不越等級規章。*邪一律不容,務求忠貞賢良。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爭強。無論遠處近處,只求嚴肅端莊。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才能久長。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撫。誅除禍亂災害。為國謀利造福。勞役不誤農時,百業繁榮富足。黎民安居樂業,不再用兵動武。六親終得相保,盜寇從此盡除。歡欣接受教化,法規都能記住。天地四方之內,儘是皇帝之土。西邊越過沙漠,南邊到達北戶。東邊到達東海,北邊越過大夏。人跡所到之處,無不稱臣歸服。功高蓋過五帝,恩澤遍及馬牛。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寧和睦。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號稱做皇帝,親臨東土安撫百姓,到達琅邪。列侯武成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kuí,逵)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jiū,究)隨從著在海上一起議論皇帝的功德。都說:「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過千里,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否各異。互相攻伐侵犯,暴亂殘殺不止,還要刻金鏤石,立碑誇耀自己。古代五帝三王,知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藉助鬼神之威,欺凌壓迫遠方,其實不稱其名,所以不能久長。他們還未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當今皇帝統一海內,全國設立郡縣,天下安定太平。顯明祖先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號大成。群臣齊頌皇帝,功德刻於金石,樹作典範永恆。」
刻石事情完畢,齊地人徐市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裡。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於是就派徐市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始皇返回京城,路經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中打撈出那隻落水的周鼎。派了一千人潛入水底尋找,沒有找到。於是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順江而下,來到湘山祠。遇上了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皇上問博士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裡。」始皇非常生氣,就派了三千服刑役的罪犯,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所以使山變成了赭紅色。皇上從南郡經由武關回到京城。
二十九年(前218),始皇到東方去巡遊。到達陽武縣博浪沙時,遭到張良和一名力士的行刺,刺客誤中副車,始皇受了驚嚇,捉拿刺客沒有捉到,就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
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碑文是:
二十九年(前218),正值仲春時節,春日陽氣上升。皇帝東來遊覽,巡行登上之罘,觀賞大海汪洋。諸臣讚賞景物,追頌偉業初創。聖君始建治道,確定製度法規,彰明準則紀綱。對外教化諸侯,廣施禮樂恩德,大義公理顯揚。六國之君邪僻,貪利永無滿足,虐殺不止瘋狂。皇帝哀憐民眾,發師前往征討,武德奮揚大振。仗義討伐守信,聲威光烈遍傳,海內無不歸順。徹底消除強暴,努力拯救萬民,遍安四方遠近。明法普遍施行,天下治理安定,永為法則無倫。偉大啊!天地神州赤縣,聖意共同遵循。群臣歌頌功德,請求刻於石碑,表率千古永不隕。
在東觀,又刻碑文說:
二十九年(前218),皇帝春日出遊,巡行來到遠方。幸臨東海之濱,登上之罘高山,觀賞初升朝陽。遙望廣闊絢麗,眾臣推原思念,聖道燦爛輝煌。聖法剛剛實行,對內清理陋習,對外誅滅暴強。軍威遠揚四海,震撼四面八方,終於禽滅六王。開拓一統天下,滅絕種種災害,兵器永遠收藏。皇帝修明聖德,經營治理天下,明視兼聽不倦。樹立申明大義,設置種種器物,全有等級標誌。大臣安守職分,都知各自事務,諸事畢無猜疑。百姓移風易俗,遠近同一法度,終身守法不移。貫常職務已定,後代遵循先業,永遠承襲聖治。群臣頌揚大德,敬贊聖明偉業,請刻之罘永志。
不久,始皇前往琅邪,經由上黨返回京城。
三十年(前217),沒有什麼事情。
三十一年(前216)十二月,因為一首民謠說「帝若學之(仙)臘嘉平」,始皇有求仙之志,所以把臘月改名為「嘉平」。賜給每個裡(一百戶)六石米,二隻羊。始皇在咸陽穿便裝出行,和四個武士一起,晚上在蘭池遇見了強盜,情勢危急,武士們打死了強盜,於是在關中大規模搜查了二十天。米價每石一千六百錢。
三十二年(前215),始皇前往碣石,派燕國人盧生訪求方士羨門、高誓。在碣石山門刻石立碑。毀壞了城牆,挖通了堤防。所以碑文說:
皇帝興師用兵,誅滅無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滅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歸服。論功行賞眾臣,惠澤施及牛馬,皇恩遍布全國。皇帝振奮神威,以德兼并諸侯,天下統一太平。拆除關東舊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處險阻。地勢既已平坦,眾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撫。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紅,事事井然有序。皇恩覆蓋百業,合力勤勉耕田,無不樂業安居。群臣敬頌偉業,敬請鐫刻此石,永留典範規矩。
於是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找仙人不死之葯。始皇巡視北部邊界,經由上郡返回京城。燕國人盧生被派入海求仙回來了。為了鬼神的事,他奏上了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上面寫著「滅亡秦朝的是胡」。據說這個「胡」字是指胡亥,可是始皇沒有理解,就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三十三年(前214),徵發那些曾經逃亡的犯人,典押給富人做奴隸、主家又給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販,去奪取陸梁地區,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貶謫的人派去防守。又在西北驅逐匈奴。從榆中沿黃河往東一直連接到陰山,劃分成四十四個縣。沿河修築城牆,設置要塞。又派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高闕、陽山、北假一帶地方,築起堡壘以驅逐戎狄。遷移被貶謫的人,讓他們充實新設置的縣。發布禁令不準祭祀主稼穡的靈星。彗星出現在西方。三十四年(前213),貶謫執法不正的法官去修築長城及戌守南越地區。
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僕射(yè,夜)周青臣走上前去頌揚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里,仰仗陛下神靈明聖,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不必再擔心戰爭,功業可以傳之萬代。您的威德,自古及今無人能比。」始皇十分高興。博士齊人淳于越上前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又當面阿諛,以致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下交群臣議論。丞相李斯說:「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襲一代,可是都憑著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於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取法呢?從前諸侯並起紛爭,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進言:古代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並起,說話都是稱引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撓亂名實,人們只欣賞自己私下所學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當今皇帝已統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決定於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學卻一起非議法令,教化人們一聽說有命令下達,就各根據自己所學加以議論,入朝就在心裡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製造謗言。象這樣卻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勢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適的。我請求讓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毀。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裡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秦始皇下詔說:「可以。」
三十五年(前212),開始修築道路,經由九原一直修到雲陽,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筆直貫通。這時始皇認為咸陽人口多,先王宮廷窄小,聽說周文王建都在豐,武王建都在鎬(hào,號),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於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內修建朝宮。先在阿房(ē páng,陰平鵝、旁)建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橋可供馳走,從宮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誌。又修造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咸陽連接起來,以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阿房宮沒有建成;計劃等竣工之後,再選擇一個好名字給它命名。因為是在阿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愛過宮刑、徒刑的七十多萬人,分別被派去修建阿房宮,有的去營建驪山。從北山開採來山石,從蜀地、荊地運來木料。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四百座。於是在東海邊的朐(qú,渠)山上豎立大石,作為秦朝國境的東門。為此遷徙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
盧生勸說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我們心想,皇帝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神仙。真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的,能夠乘駕雲氣遨遊,壽命和天地共久長。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葯或許能夠得到。」於是始皇說:「我羨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於是令咸陽四旁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有一次皇帝幸臨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隨從車馬眾多,很不贊成。宦官近臣里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後就減少了車馬數目,始皇生氣地說:「這是宮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話。」經過審問,沒有人認罪,就下詔把當時跟隨在旁的人抓起來,全部殺掉。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蹤。處理事務,群臣接受命令,全在咸陽宮進行。
侯生、盧生一起商量說:「始皇為人,天性粗暴兇狠,自以為是,他出身諸侯,兼并天下,諸事稱心,為所欲為,認為從古到今沒有人比得上他。他專門任用治獄的官吏,獄吏們都受到親近和寵幸。博士雖然也有七十人,但只不過是虛設充數的人員。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皇上喜歡用重刑、殺戮顯示威嚴,官員們都怕獲罪,都想保持住祿位,所以沒有人敢真正竭誠盡忠。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驕橫。臣子們擔心害怕,專事欺騙,屈從討好。秦法規定,一個方士不能兼有兩種方術,如果方術不能應驗,就要處死。然而占侯星象雲氣以測吉凶的人多達三百,都是良土,然而由於害怕獲罪,就得避諱奉承,不敢正直地說出皇帝的過錯。天下的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皇上甚至用稱來稱量各種書寫文件的竹簡木簡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就不能休息。他貪於權勢到如此地步,咱們不能為他去找仙藥。」於是就逃跑了。始皇聽說二人逃跑,十分惱怒地說:「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適用的書都把它們燒掉。徵召了大批文章博學之士和有各種技藝的方術之士,想用他們振興太平,這些方士想要煉造仙丹尋找奇葯。今天聽說韓眾逃跑了不再還報。徐市等人花費的錢以數萬計算,最終也沒找到奇葯,只是他們非法謀利互相告發的消息傳到我耳朵里。對盧生等人我尊重他們,賞賜十分優厚,如今竟然誹謗我,企圖以此加重我的無德。這些人在咸陽的,我派人去查問過,有的人竟妖言惑眾,擾亂民心。」於是派御吏去一一審查,這些人輾轉告發,一個供出一個,始皇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陽,讓天下的人知道,以懲戒以後的人。徵發更多的流放人員去戌守邊疆。始皇的大兒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還沒有歸附,儒生們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們,我擔心天下將會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始皇聽了很生氣,就派扶蘇到北方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
三十六年(前211),火星侵入心宿(xiù,秀),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始皇不高興,讓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詩》,等到巡行天下時,走到一處就傳令樂師彈奏唱歌。秋天,使者從關東走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手持玉璧攔住使者說:「替我送給滈(hào,皓)池君。」趁便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問他緣由,那人忽然就不見了,放下那真玉璧離去。使者捧回玉璧向秦王陳述了所遇見的情況。始皇沉默了好一會,說:「山裡鬼怪本來不過能預知一年的事。」當時已是秋季,始皇說今年的日子已不多,這話未必能應驗。到退朝時他又說:「祖龍就是人的祖先。」故意把「祖」解釋成祖先,祖先是已死去的人,因此「祖龍死」自然與他無關。始皇讓御府察看那塊玉璧,竟然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視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於是始皇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
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隨著,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遊,要求跟隨著,皇上答應了他。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然後乘船沿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海渚(zhǔ,煮),經過丹陽,到達錢塘。到浙江邊上的時候,水波兇險,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過。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碑文是:
皇帝功業偉大,統一平定天下,德惠深厚久長。三十七年,親自巡行天下,遍游觀覽遠方。登臨會稽山峰,考察民間習俗,百姓恭敬景仰。群臣齊頌功德,推原皇帝事迹,追溯英明高強。秦朝聖王登位,創製刑法名稱,闡述舊有規章。建立公平法則,審慎區分職責,確立永久綱紀。六國之王專橫,貪利傲慢兇狠,憑藉人多逞強。暴虐橫行無忌,倚仗武力驕橫,屢動干戈打仗。暗中安置坐探,聯合六國合縱,行為卑鄙猖狂。對內說謊狡詐,向外侵我邊境,由此引起禍殃。仗義揚威誅討,消滅凶暴叛逆,亂賊終於滅亡。聖德廣博深厚,天地四海之內,恩澤覆蓋無疆。皇帝統一天下,一人兼理萬機,遠近到處清明。執掌管理萬物,考察驗證事實,分別記錄其名。貴*都能相通,好壞當前陳述,無人隱瞞實情。治有過揚道義,有夫棄子而嫁,背夫不貞無情。以禮分別內外,禁止縱慾放蕩,男女都應潔誠。丈夫在外yín亂,殺了沒有罪過,男子須守規程。妻子棄夫逃嫁,子不認她為母,都要感化清正。治理蕩滌惡俗,全民承受教化,天下沐浴新風。人人遵守規矩,和好安定互勉,無不順從命令。百姓美善清潔,全都自願守法,樂保天下太平。後人敬奉聖法,大治大安無邊,車船不翻不傾。眾臣頌揚功業,請求刻石作銘,傳千古放光明。
始皇返回,途經吳地,從江乘縣渡江。沿海岸北上,到達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尋找仙藥,好幾年也沒找到,花費錢財很多,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說:「蓬萊仙藥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於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鯊魚就用裝有機關可以連續發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好象人。請占夢的博士給圓夢,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做偵探。現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於是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有機關的弓弩去等侯大魚出來以便射它。從琅邪向北直到榮成山,都不曾遇見。到達之罘的時候,遇見了大魚,射死了一條。接著又沿海向西進發。
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始皇討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璽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轀(wēn,溫)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適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轀涼車中降詔批簽。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繼續往前走,從井陘到達九原。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轀涼車中發出了臭味,就下令隨從官員讓他們往車裡裝一石有腥臭氣的腌魚,讓人們分不清屍臭和魚臭。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咸陽,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酈山,到統一天下後,從全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二世說:「先帝後宮妃嬪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適。」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製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泄露出去。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裡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二世二十一歲,趙高擔任郎中令,執掌朝廷大權。二世下詔,增加始皇祠廟裡用來祭祀的牲畜數量,增加山川各種祭祀的禮儀。命令大臣們討論推尊始皇廟號的事。大臣們都叩頭說:「古時候天子的祖廟為七廟,祭祀七代祖宗,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如今始皇廟是至高無上的,即使是萬世以後也不能毀除,天下人都要貢獻祭品賦稅,增加祭祀用的牲畜,禮儀完全具備,不能有比這個再高的。先王廟有的在西雍,有的在咸陽。天子按禮儀應當單獨捧著經多次釀製而且質醇的酎(zhoù,紂)酒祭祀始皇廟。從襄公以下的廟都毀除。所建共七廟。大臣們都依禮進獻祭祀,推尊始皇廟為皇帝始祖廟。皇帝仍自稱為『朕』。」
二世跟趙高商議說:「我年紀輕,剛登位,百姓還不順從。先帝巡視各郡縣,以顯示他的強有力,威勢震服海內。現在我安然住在皇宮不出巡遊,就讓人看著我無能,沒有辦法統治天下。」春天,二世東行巡視郡縣,李斯跟隨著。到達碣石山,沿海南行到達會稽,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都刻上字,碑石旁都增刻上隨從的大臣的名字,以使先帝的功業盛德更加明顯。
皇帝說:「金石碑刻全是始皇帝建造的。現在我承襲了皇帝名號,可是金石碑刻上不稱始皇帝,以後年代久遠了,就好像是後代子孫建造的,以致不能稱揚始皇帝的功業和盛德。」丞相臣李斯、臣馮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冒死罪進言說:「我們請求把詔書全刻在石碑上,這樣就明白了。為臣冒死罪請求。」制書批複說:「可以。」
接著到了遼東,然後返回。
這時候秦二世就按照趙高的建議,申明法令。他暗中與趙高謀劃說:「大臣們都不服從,官吏還很有力,還有各位皇子一定要跟我爭權,對這些我該怎麼辦呢?」趙高說:「這些話我本來就想說卻沒敢說。先帝在位時的大臣,都是接連多少代有名望的貴人,建功立業,世代相傳,已經很久了。如今為臣趙高生來卑*,幸蒙陛下抬舉,讓我身居高位,管理宮廷事務。大臣們並不滿意,只在表面上服從,實際上心裡不服。現在皇上出巡,何不藉此機會查辦郡縣守尉中的有罪者,把他們殺掉,這樣,在上可以使皇上的威嚴震天下,在下可以除掉皇上一向所不滿意的人。現時不能師法文治而應取決於武力,希望陛下能順應時勢,切勿猶豫,那麼大臣們就來不及謀算了。英明的君主收集舉用那些被棄不用的人。讓卑*的顯貴起來,讓貧窮的富裕起來,讓疏遠的變得親近,這樣就能上下團結國家安定了。」二世說:「好!」於是就誅殺大臣和皇子們,製造罪名連帶拘捕近侍小臣中郎、外郎、散郎,沒有一個得以免罪,六個皇子被殺死在杜縣。皇子將閭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內宮,議定他們的罪狀。秦二世派使者命令將閭說:「你們不盡臣道,當外死罪,官吏依法行刑來了。」將閭說:「宮廷的禮節,我從來不敢不聽從掌管司儀的賓贊;朝廷的位次,我從來不敢有失禮節;奉命對答,我從來不敢說錯話。怎麼能說不盡臣道呢?希望能知道罪名再死。」使者說:「我不能參與謀議,只是奉命行事。」將閭仰天大聲呼喊,呼喊了幾次說:「天啊!我沒有罪!」兄弟三人都流著眼淚拔劍自殺了。皇族為之震驚恐慌。大臣們進諫的被認為是誹謗,大官們為保住祿位而屈從討好,百姓震驚恐懼。
四月,二世返回到咸陽,說:「先帝因為咸陽朝廷小,所以營建阿房宮,室堂還沒有建成,趕上始皇去世,只得讓修建的人停下來,調到酈山去修墓。酈山修墓的工作已全部完畢,現在放下阿房宮而不把它建成,就是表明先帝辦事有失誤。」又開始修建阿房宮。對外安撫四方的外族,遵循始皇的策略,徵召了五萬身強力壯的兵丁守衛咸陽。下令教習射箭,還要飼養供宮廷玩賞的狗馬禽獸,兵丁狗馬禽獸所需糧食很多,估計咸陽倉里的糧食不夠用,就從下面各郡縣徵調運來糧食和飼料,讓轉運人員都自帶乾糧,咸陽四百里之內不準吃這些糧食。施法更加嚴酷。
七月,戌卒陳勝等在原生楚國之地造反,國號為「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陳勝自立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將領們奪取土地。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山東各郡縣,年輕人因為受盡秦朝官吏之苦,都殺掉了他們的郡守、郡尉、縣令、縣丞,起來造反,以響應陳勝,並在各地相繼擁立侯王,取合起來向西進攻,旗號都是討伐秦朝,人數多得數也數不清。掌管傳達通報的謁者出使山東回來,把山東造反的情況報告了二世。二世很生氣,就把謁者下交給主管官吏去處理。後邊的使者回來,皇上問他,他回答說:「那不過是一群盜匪,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現在全部抓獲了,不值得擔心。」皇上高興了。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dām,擔)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義。項梁在會稽郡起兵。
二年(前208)冬天,陳勝派遣的周章等將領向西到達戲水,兵力有幾十萬。二世大為吃驚,跟群臣商議說:「怎麼辦?」少府章邯說:「盜匪已經來了,人數多勢力強,現在徵發附近各縣的軍隊是來不及了。酈山徒役很多,請赦免他們,授予他們兵器去迎擊起義軍。」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領兵為將,打敗了周章的軍隊,周章敗逃,被殺死在曹陽。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yì,義)去幫助章邯攻打起義軍,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敗了項梁,在臨濟殺死了魏咎。楚地起義軍的名將已經被殺死,章邯就向北渡過黃河,到鉅鹿攻打趙王趙歇等人。
趙高勸說二世道:「先帝登位治理天下時間很久,所以群臣不敢做非分之事,不敢進言異端邪說。現在陛下正年輕,剛登皇位,怎麼能跟公卿在朝廷上議決大事呢?事情如果有錯誤,就讓群臣看出了自己的弱點。天子稱「朕」,朕既然有徵兆的意思,本來就是不讓別人聽到他的聲音。」於是二世經常居住在深宮之內,只跟趙高一個人決定各種事情。從這以後公卿很少有機會朝見皇上,各地起義的人更多了,關中軍隊被徵發到東邊去攻打起義軍的一直沒有停止。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說:「關東各路盜賊紛紛而起,朝廷派兵前去誅討,殺死的人很多,然而還不能平息。盜賊多都是因為戌邊、運輸、勞作的事情太勞苦,賦稅太重。我們請求暫停阿房宮的修建,減少戌邊兵役和運輸徭役。」二世說:「我聽韓子說:『堯、舜用柞木做椽子,不進行砍削加工,用蘆葦茅草蓋屋頂不修剪,吃飯用瓦碗,喝水用瓦罐,即使是看門人的供養,也不會比這再儉薄了。禹平鑿龍門,疏通大夏,疏導黃河淤積停滯之水,引水入海,親自拿著杵和鍬,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即使是奴隸的勞苦,也不會比這再厲害了。』人們之所以看重享有天下,就是為了能縱慾而為,盡情享受,做君主重要的是修明法制,這樣,臣下就不敢幹壞事,就能統治天下了。虞、夏的君主,地位尊貴,做了天子,卻身處窮苦境地,為百姓作出犧牲,這還有什麼值得學習呢?天下被稱為萬乘(shèng,勝)之主,擁有萬輛兵車,我身居萬乘之高位,卻沒有萬乘的實際,我要建造千乘之車駕,設立萬乘之徒屬,讓實際跟我的名號相副。再說,先帝出身於諸侯,兼并了天下,天下已經平定,對外排除四方外族以安定邊境,對內修建宮室來顯示成功的得意,你們都看到了先帝功業已經就序。而現在我登位兩年的時間,盜賊紛起,你們不能禁止,又想要終止先帝所要做的事情。這樣做,對上不能報答先帝,其次也是不為我盡忠儘力,你們還憑什麼身處高位呢?」於是把馮去疾、李斯、馮劫下交給獄吏,審訊追究三人的其他罪過。馮去疾、馮劫說:「將相不能受侮辱。」自殺了。李斯結果被囚受刑。
二世三年(前207),章邯等率兵包圍了巨鹿,楚國上將軍項羽率領楚兵前去援救巨鹿。冬天,趙高擔任丞相,終於判決殺了李斯。夏天,章邯等作戰多次敗退,二世派人去譴責章邯,章邯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彙報情況,請求指示。趙高既不接見,也不信任。司馬欣害怕了,趕緊逃離,趙高派人去追,沒有追到。司馬欣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廷中掌權,將軍您有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這時,項羽加緊進攻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兵投降了諸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趙高以前多次說:「關東的盜賊成不了什麼氣侯。」後來項羽在鉅鹿城下俘虜了王離等人並繼續前進,章邯等人的軍隊多次敗退,上書請求增援,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大抵全部背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都率兵西進。沛公率領幾萬人屠滅了武關,派人來跟趙高秘密接觸。趙高害怕二世發怒,誅殺加害自身,就謊稱有病不去朝見皇上。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cān,參)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二世派人以起義者日益逼近的事譴責趙高。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咸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諫,如今事態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家族。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子嬰仁愛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就讓郎中令作內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綁上衛令僕射,喝問道:「盜賊從這裡進去了,為什麼不阻止?」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麼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衝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郎中令和閻樂一同衝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著二世不敢離開。二世進入內宮,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閻樂走上前去曆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麼辦你自己考慮吧!」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閻樂不答應。又說:「我希望做個萬戶侯。」還是不答應。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於是指揮士兵上前。二世自殺。
閻樂回去稟報趙高,趙高就召來了所有的大臣和公子,把殺死二世的情況告訴了他們。趙高說:「秦國本來是個諸侯國,始皇統治了天下,所以稱帝。現在六國又各自立了王,秦國地盤越來越小,竟然還憑著個空名稱皇帝,這不合適。應象過去一樣稱王,才合適。」於是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嬰為秦王。按照平民的葬儀把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去拜祖先,接受國王印璽。齋戒五天後,子嬰跟他的兩個兒子商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二世,害怕大臣們殺他,就假裝按照道義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滅掉秦宗室後他在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朝見宗廟,這是想趁著我在廟裡把我殺掉。我推說生病不能前往,丞相一定會親自來,他來了就殺掉他。」趙高派人去請子嬰,前後去了好幾趟,子嬰卻不走,趙高果然親自去請。說:「國家大事,王為什麼不去呢?」子嬰於是在齋宮殺了趙高,殺死趙高家三族,在咸陽示眾。子嬰做秦王四十六天,楚將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接著就到了霸上,派人去招降子嬰。子嬰用絲帶繫上脖子,駕著白車白馬,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在軹道亭旁投降。沛公於是進入咸陽,封了宮室府庫,回師駐紮在霸上。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也到了,項羽是各路諸侯的盟主,殺了子嬰和秦公子宗室所有的人。隨後屠戮咸陽,焚燒宮室,俘虜宮女,沒收秦宮的珍寶財物,跟各路諸侯一起分了。滅掉秦王朝之後,把原來秦國的地盤劃成三份各自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賜封諸侯王,秦朝終於滅亡了。此後五年,天下統一於漢。

太史公說:秦朝的祖先伯益,在唐堯、虞舜的時候,曾經建立功勛,被封給土地,受賜姓嬴。到夏朝、商朝時衰落了。到周朝衰落的時候,秦國興起,在西部邊境建起城邑。從穆公即位以來,逐漸蠶食諸侯,最終成就了始皇。始皇自以為功業比五帝偉大,地盤比三王寬廣,就認為跟五帝、三王相比是羞恥。賈生評論的話說得多好啊!他說:
秦朝兼并了諸侯,山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築渡口關隘,佔據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樑封銷不封了,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於是山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傑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得此機會,就憑著三軍的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大臣們不可信用,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山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並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築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裡。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並沒德高望眾而未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睏,那麼憑著能對大國發號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了。可是他們尊貴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於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並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於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捨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秦孝公佔據了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窺伺著周朝王室以圖奪取政權,心懷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的意圖,有著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雄心。那時候,商君輔佐他,對內建立法令制度,致力於農耕和紡織,修治防守和攻戰的器械設備,對外實行連衡,挑起諸侯之間的爭鬥,於是秦國人僅以舉手之勞就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王、武王繼承原有的基業,遵循孝公留下來的策略,向南兼并了漢中,向西奪得了巴、蜀,向東割取了肥沃的土地,佔據了險要的郡縣。諸侯害怕了,舉行盟會來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貴重的財寶和肥美的土地,用來招請天下賢士,實行合縱,締約結交,互相聯合,結成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君子,個個明智忠信,寬仁愛人,尊重賢士,重用能人,他們結約合縱,拆散連橫,聚合起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眾多軍隊。這時候六國的謀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些人給他們謀劃,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些人為他們溝通各國的意見,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為他們統率軍隊。他們曾經憑著十倍於秦國的土地,用上百萬的軍隊,去攻打函谷關進攻秦國。秦國敞開關門把敵人放進來打,九國的軍隊卻退縮奔逃,不敢前進。秦國沒有損失一枝箭、丟一個箭頭的耗費,各國諸侯就已經疲睏不堪了。因此合縱離散了,盟約解除了,爭著割讓地盤以侍奉秦國。這就使得秦國有充足的力量利用各國疲睏的機會去制服他們,追逐敗逃之敵,殺人上百萬,屍體遍地;鮮血流成河,可以漂起盾牌。秦國乘著有利的形勢,控制了天下,切割諸侯土地,使得強國請求歸服,弱國入秦朝拜。王位傳到孝文王、庄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很短,國家沒有什麼大事。
到了秦始皇,繼承了六代先人留下來的功業,舉起長鞭駕馭各國,吞併東周、西周,滅亡諸侯,登臨皇帝之位,統一了整個天下,用刑罰殘酷統治全國,聲威震動四海。又向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改設成桂林、象郡。百越的君長低著頭,繫上脖頸,把性命交付給秦國官吏。於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戌守邊防,驅趕匈奴使它後退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六國之士不敢張弓報仇。於是廢棄了先王的治國之道,焚毀了百家的書籍著作,對百姓實行愚民政策。拆毀名城,殺戮豪傑,收繳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陽,銷毀兵刃,熔化樂器,用它們做成十二尊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據守華山當作城牆,憑藉黃河當作壕溝,上據萬丈高城,下臨無底深溝,以此作為堅固的屏障。有優秀的將領、強勁的弓弩把守著險關要塞,有忠信的大臣,又有精銳的部隊,擺開了銳利武器,誰人能奈我何?天下已經安定。秦始皇的心理,以為關中那樣堅固,有如千里長的銅鑄城牆,是子子孫孫作帝王的萬世基業。
始皇死後,他的餘威仍然震懾著風俗各異的邊遠地區。陳涉不過是個破瓮做窗戶、繩子捆門樞的貧寒人家子弟,是個為人耕田的僱農,被征服役的戌卒,才能趕不上中等人,沒有仲尼、墨翟(dí,狄)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出身於士卒行伍,起事于田間村野,帶著疲勞渙散的士兵,領著幾百人的徒眾,轉過身來攻打秦朝。砍下樹枝做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的人像雲彩一樣地聚集成群,像回聲一樣響應起義,背負乾糧,象影不離身一樣跟隨著他,山東地區的豪傑俊士,於是同時起來誅滅了秦朝王族。
再說秦朝的天下並沒有變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堅固,仍然象以前一樣。陳涉的地位,比不上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各國的國君那麼尊貴,鋤把和木棍,比不上鉤戟、長矛那樣鋒利;被流放守邊的徒眾,比不上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略,也比不上先前六國的謀士。然而成功失敗各不相同,功業成就完全相反。假使讓山東各國跟陳涉比比長短大小,量量權勢實力,就不能同日而語了。然而秦國憑著雍州那塊小小的地盤,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的權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級相同的六國諸侯都朝拜臣服,經歷了一百多年。然而後來秦統一了天下,以天下為家,以殽山和函谷關為宮殿,誰想到一個普通人帶頭髮難,就使得秦之宗廟被毀,國家滅亡,皇子皇孫死在他人手中,讓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奪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勢就不同啊!
秦統一天下,吞併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嚮往,為什麼會象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現在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藉。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裡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襄公登位,在位十二年。開始建造西畤(zhì,痣)。葬在西垂。生了文公。
文公登位,住在西垂宮。在位五十年去世,葬在西垂。生了靜公。
靜公沒有登位就死了。生了憲公。
憲公在位十二年。住在西新邑。死後葬在衙縣。生了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在位六年,住在西陵。庶長弗忌、威累和參父三人,率領刺客在鄙衍刺殺了出子,葬在衙縣。武公登位。
武公在位二十年。住在平陽封宮。葬在宣陽聚東南。三個庶長受到應有的懲罰。德公繼位。
德公在位二年。住在雍邑大鄭宮。生了宣公、成公、繆公。葬在陽地。開始規定伏日,以抵禦熱毒邪氣。
宣公在位十二年。住在陽宮。葬在陽地。開始記載閏月。
成公在位四年。住在雍邑的宮殿。葬在陽地。齊國攻打山戎、孤竹。
繆公在位三十九年。周天子為他稱霸而致賀。葬在雍邑。繆公曾向宮殿的侍衛學習。生了康公。
康公在位十二年。住在雍邑高寢。葬在竘(qǔ,上聲曲)社。生了共公。
共公在位五年。住在雍邑高寢。葬在康公南面。生了桓公。
桓公在位二十七年。住在雍邑太寢。葬在義里丘的北邊。生了景公。
景公在位四十年。住在雍邑高寢。葬在丘里南邊。生了畢公。
畢公在位三十六年。葬在車裡北邊。生了夷公。
夷公沒有登位。死後葬在左宮,生了惠公。
惠公在位十年。葬在車裡。生了悼公。;
悼公在位十五年。葬在僖公西面。在雍邑修築城牆。生了刺龔公。
刺龔公在位二十四年。葬在入里。生了躁公、懷公。第十年,出現了彗星。
躁公在位十四年。住在受寢。葬在悼公南面。躁公元年,出現了慧星。
懷公從晉國回來。在位四年。葬在櫟圉(yǔ,語)氏。生了靈公。大臣們包圍懷公,懷公自殺。
肅靈公是昭子的兒子。住在涇陽。在位十年。葬在悼公西面,生了簡公。
簡公從晉國回來。在位十五年。葬在僖公西面。生了惠公。第七年,百官開始佩劍。
惠公在位十三年。葬在陵圉。生了出公。
出公在位二年。出公自殺。葬在雍邑。
獻公在位二十三年。葬在囂圉。生了孝公。
孝公在位二十四年。葬在弟圉。生了惠文王。孝公十三年開始建都咸陽。
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葬在公陵。生了悼武王。
悼武王在位四年。葬在永陵。
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葬在芷陽。生了孝文王。
孝文王在位一年。葬在壽陵。生了庄襄王。
庄襄王在位三年。葬在芷陽。生了始皇帝,呂不韋任相國。

獻公登位第七年(前378),開始設立集市。第十年(前375),登記戶口,五戶相連共為一伍。
孝公登位第十六年(前346),這年桃樹李樹在冬天開了花。
惠文王十九歲登位。登位第二年(前336),開始實行用錢幣。有個新生嬰兒說:「秦國將稱王。」
悼武王十九歲登位。登位第三年(前309),渭水變紅了三天。
昭襄王十九歲登位。登位第四年(前304),開始開闢井田制下的田梗。
孝文王五十三歲登位。
庄襄王三十二歲登位。登位第二年(前248),奪取了太原地區。庄襄王元年(前249),宣布大赦,論列表彰先王功臣,施予恩惠,厚待骨肉至親,對百姓施以惠澤。東周聯合諸侯謀劃攻秦,秦國派相國呂不韋征討,東周全部納入秦國。秦國不繼絕東周的祭祀,把陽人聚一地賜給周君,讓他供奉祖宗祭祀。

始皇在位三十七年,葬在酈邑。生了二世皇帝。始皇是十三歲登位的。
二世皇帝在位三年。葬在宜春苑。趙高任丞相,封安武侯。二世是十二歲登位的。
以上從秦襄王到秦二世,總共六百一十年。

漢孝明皇帝十七年(公元74)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是乙丑日,孝明皇帝向班固詢問賈誼、司馬遷論秦二世亡天下的得失,班固說:
周朝的命數已經過去,周屬木德,漢為火德,木生火,就是說周為漢母,子不代母,所以漢朝的仁德還不能直接代替周朝。而秦朝正趕上了木德與火德之間的帝王之位。始皇嬴政殘忍暴虐。然而他十三歲就當上了諸侯王,後來兼并了天下,放縱妄為,卻又養育家族宗親。三十七年間,四處用兵,他製法律政令,傳留給後代帝王。這大概是由於獲得了聖人的神威,河神授予了象徵帝王受命的河圖,憑藉著主弓矢的狼星、狐星之氣,和主斬殺的參星、伐星之氣,幫助嬴政消除了天下諸侯,直到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死後,胡亥極其愚蠢,酈山工程還沒有完成,又重新營造阿房宮,以實現先王的計劃。還說什麼「對於據有天下的人來說,以為最可貴的,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臣們竟然要廢棄先君想乾的事情」,殺了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二世的這個話叫人多麼痛心啊!他長著人的腦袋,卻發出牲畜一樣的叫聲。如果他不逞淫威,人們就不會討伐他的罪惡;如果他的罪惡不深重,就不至於國滅身亡。直到帝位保不住了,殘酷暴虐又加速了他的滅亡,雖然佔據著地形有利的國度,還是不能長存。
子嬰越序繼承了王位,戴上垂著玉飾的王冠,佩上系著華美絲帶的御璽,乘坐上帝王的黃屋車,帶領百官,朝拜七廟。小人物登上本不屬於他的高位,無不惶恐不安,心無主宰,每天苟且偷安。而子嬰這個人卻能謀慮長遠,排除顧慮,跟他的兒子一起權衡策劃,在一房室之內就近擒獲趙高,終於殺死*臣,為先君誅討了逆賊。趙高死後,子嬰還沒來得及一一慰勞賓客親屬,飯沒來得及咽下,酒沒來得及沾唇,楚軍已經屠滅了關中,真人天子已經飛臨霸上,只得駕著白馬白車,脖頸上系著絲帶,手捧符節御璽,獻給應該稱帝的人。春秋時楚莊王侵鄭,鄭伯持祭祀用的禮器茅旌和鸞刀,使楚莊王退兵三十里。然而黃河開了口子不能再堵住,魚腐爛了不能再復原。賈誼、司馬遷說:「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秦朝的衰弱是積久而成,天下已經土崩瓦解,即使有周公旦的那樣的才能,也無法施展他的良策,而賈誼、司馬遷竟拿秦朝的滅亡來責備登位幾天的子嬰,實在是錯誤啊!民間相傳,是秦始皇造成的罪惡,胡亥把它推到頂點,這話是說到理上了。賈誼、司馬遷又指責子嬰,說原來的秦國土地可以保住,它就是所謂的不通曉時勢變化呀。紀季為保住宗廟,不得已把酅(xī,希)邑獻給齊國,《春秋》不寫出他的名字,是為了表彰他的賢德。我讀《秦始皇本紀》,讀到子嬰車裂趙高時,未嘗不感到他那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憐愛他的志氣。子嬰對待生死大義,已經是完美無缺了。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①,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②,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③。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庄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④;東至滎陽,滅二周⑤,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⑥。

①質子:被派到訂約國作人質的國王的兒子或要人。質,抵押。庄襄王當時以昭王之孫的身份被抵押在趙國。②取:同「娶」。③以:在,於。④有:佔有,據有。⑤二周:東周和西周,周末兩個小國。詳見《周本紀》。⑥委:託付,委託。

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有詭。歲大飢①。四年,拔、有詭②。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③,拜爵一級④。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⑤,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⑥,阻山以保魏之河內⑦。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⑧,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八年,王弟長安君成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⑨。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⑩。

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11),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12)。事無大小皆決於毐(13)。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14)

①歲:年成。②拔:攻取,佔領。③內(nà,納):同「納」,交納。④拜爵:授予爵位。⑤迫:迫近,逼近。⑥支屬:親屬。⑦阻:恃,依仗。⑧見:同「現」,出現。⑨「王弟」至「戮其屍」一段:原文意思不清,參考《會注考證》所引錢大昕說和梁玉繩引許周生說,此段原文或應作「王弟長安君成(jiāo,驕)將軍擊趙,反陳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死,戮其屍。」「壁」,是前來討伐成蛟的將軍之名。「蒲鶮」是陳留地方一個士兵的名字。譯文據此。⑩重:《集解》引徐廣曰:「一無此『重』字。」是。按八年事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和「晉陽反」段為一大段,今據文章單辟一段。(11)予:給予。(12)苑囿:畜養禽獸的地方。大曰苑,小曰囿。恣:聽憑,任憑。(13)無:無論。(14)更:改。按此段與下兩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三段。

九年,彗星見,或竟天①。攻魏垣、蒲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②,帶劍③。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④,將欲攻蘄年宮為亂⑤。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⑥,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⑦,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⑧。車裂以徇⑨,滅其宗⑩。及其舍人(11),輕者為鬼薪(12)。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13)。(四)[是]月寒凍,有死者。楊端和攻衍氏。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斗以南八十日(14)。

①竟天:划過整個天空。竟,從頭至尾。②冠(guàn,貫):古代貴族子弟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儀式,表示成年。實際上秦始皇當時已經二十二歲。③帶劍:也是表示已經成年的一種儀式。帶劍以顯威儀。④矯:假託,盜用。御璽:皇帝的印。縣:古代天子所管轄之地,在京都千里以內,即王畿。君公:首領。⑤蘄(qí,其)年宮:在雍。當時為始皇住處。⑥皆:《會注考證》引李笠曰:「『者』下『皆』字疑涉上句誤衍。」譯文從此說,刪去「皆」字。⑦生得:活捉。⑧梟首:古代酷刑之一,割下犯人的頭,懸掛在木竿上。⑨車裂:也叫車磔(zhé,折)。古代酷刑之一,把犯人綁在幾輛車上,拖裂肢體。徇:示眾。⑩宗:同祖,同族。(11)及:至於。(12)鬼薪:拾柴以供王家宗廟之用,即為王家宗廟服勞役,是秦代的徒刑之一,刑期三年。(13)家:安家,居住。(14)從斗以南:從北斗往南。斗,北斗星。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①。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②:「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③。」秦王及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④。

①坐:定罪,由……而獲罪。免:免官。②說(shuì,稅):遊說,勸說。③倍:同「背」,違背,背叛。④甘泉宮:咸陽南宮。

大索①,逐客②。李斯上書說③,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④。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⑤。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⑥,翕而出不意⑦,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⑧。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⑨,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⑩,長目,摯鳥膺(11),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12),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13),然見我常身自下我(14)。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15),天下皆為虜矣(16)。不可與久游(17)。」乃亡去(18)。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19)。

①索:搜索。②逐客:驅逐居留在秦國的客卿。③李斯上書:指李斯的《諫逐客書》,見《李斯列傳》。④下:使降服,制服。⑤弱秦:削弱秦國。弱,使弱。⑥合從(zòng,縱):南北叫「縱」,「合縱」就是山東六國聯合抗秦。從,同「縱」。⑦翕(xī,吸):收斂,集聚。⑧智伯:知瑤,又叫荀瑤,春秋末晉國執政的卿,勢大而驕橫,被韓、趙、魏三家所滅。事詳《晉世家》。夫差:春秋末吳國君主,其父闔閭為越王勾踐所傷而死。夫差誓報父仇,大敗越國。後伐齊,又與晉爭霸中原,越乘虛伐吳,吳終於為越王勾踐所滅,夫差自殺。事詳《越王勾踐世家》。湣王:戰國時齊國君主,曾與秦昭王爭為帝,後在燕將樂毅率領諸侯之兵擊齊時,被相國淖齒所殺。事詳《齊太公世家》。⑨亢禮:行平等之禮。⑩蜂準:高鼻子。(11)摯:通「鷙」,猛禽。膺(yīng,英):胸。(12)約:窮困。出人下:意思是屈居人下。(13)布衣:庶人之服,借指平民。(14)身自下我:意思是親自對我謙下。(15)誠使:如果。(16)虜:奴隸。(17)游:交往。(18)亡去:逃離。(19)用事:掌權。

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皆並為一軍。翦將十八日,軍歸斗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取鄴安陽,桓齮將①。十二年,文信侯不韋死,竊葬②。其舍人臨者③,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自今以來④,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⑤,視此⑥。秋,復嫪毐舍人遷蜀者。當是之時,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①以上一段記述錯亂不明。《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蓋是役也,王翦為主將,桓齮為次將,楊瑞和為末將,並軍伐趙。攻鄴未得,先取九城,王翦遂別攻閼與、橑陽,而留桓齮攻鄴。齮即取鄴,翦復令齮攻橑陽,己獨攻閼與,皆取之。」又:安陽,當為櫟陽之誤。譯文參用此說。斗食,指俸祿較低的官吏,年俸不滿百石,所給俸秩以斗計算,所以叫斗食。什,同「十」。②竊葬:私葬,偷葬。《索隱》云:「不韋飲鴆死,其賓客數千人竊共葬於洛陽北芒山。」③臨(lìn,吝):哭弔死者。④自今以來:從今以後。⑤籍,編入簿冊,登記。⑥視此:比照這些。視,比。

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王之河南①。正月,彗星見東方。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②,留非③,非死雲陽。韓王請為臣。

①之:往,到……去。②秦用李斯謀:韓王曾遣韓非使秦,秦王悅之,後因李斯毀之,秦王扣留韓非,終被李斯害死於秦。詳見《老莊韓非列傳》。③留:羈留,扣留。

十五年,大興兵,一軍至鄴,一軍至太原,取狼孟。地動。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①。初令男子書年②。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地動。華陽太后卒。民大飢。

①「發卒」句:《會注考證》引方苞曰:「發卒受韓南陽地,而使內史騰為假守也。」假,代理。②書年:報寫年齡。這是為了便於徵發兵卒,徭役。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①,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②。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始皇帝母太后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③,大飢。

①將上地:統率上地的秦軍。②坑:坑埋,活埋。③軍:駐紮。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①,恐,使荊軻刺秦王②。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③,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賁攻(薊)[荊]。乃益發卒,詣王翦軍④,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⑤。王翦謝病老婦⑥。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⑦,深二尺五寸。

①患:擔心。②荊軻刺秦王:事詳《刺客列傳》。③體解:就是肢解,古代分解肢體的酷刑。④益:增加。詣:往,到。⑤王(wàng,旺)之:在那裡稱王。⑥謝病:推說有病。老婦:告老還鄉。⑦雨雪:下雪。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①,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游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②,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③。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④。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①強(qiǎng,搶)起之:勉強起用他。②降越君:使越君降服。越君,越族首領。楚威王已滅越國,其餘族不稱王,自稱君。③酺(pú,蒲):命令特許的大聚飲。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聚飲有禁,違者罰金四兩。秦滅韓、趙、魏、燕、楚五國,下令特許聚飲,以示慶祝。④不通秦:不與秦國來往。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①,請為藩臣②,已而倍約③,與趙、魏合從畔秦④,故興兵誅之⑤,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⑥。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⑦,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⑧,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⑨,六王咸伏其辜⑩,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11),傳後世。其議帝號(12)。」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13),其外侯服夷服(14),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15),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6),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17),令為『詔』(18),天子自稱曰『朕』(19)。」王曰:「去『泰』,著『皇』(20),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21)。」制曰:「可」。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22),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23)。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24),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25),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①異日:往日,先前。效:獻。②藩臣:為朝廷守邊的屬臣。③已而:不久。④畔:通「叛」。⑤誅:討伐。⑥庶幾:也許,或許。息兵革:停止戰爭。兵革,本為兵器和甲胄,這裡借指戰爭。⑦陰:暗中。賊:殺人者,即刺客。⑧眇眇:渺小,微小,自謙之詞。眇,同「渺」。⑨宗廟:祖廟,這裡指祖宗。⑩咸:都。伏:受到(應有的懲罰)。辜:罪。(11)稱:稱揚,顯揚。(12)其:表示祈使,命令。(13)五帝:有幾種說法。《史記》所指的是:黃帝、顓(zhuān,專)頊(xū,須)、帝嚳(kù,酷)、堯、舜。(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徑一千里的地方為王畿,再往外分為九服,由近及遠,每隔五百里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這裡「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遠近地區。參與《夏本紀》、《周本紀》。(15)郡縣:古代兩級行政區劃,周代縣大於郡,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謂「三皇」,傳說中五帝以前的三個帝王。(17)制:帝王的命令。《集解》引蔡邕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18)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告命令。(19)朕:原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或聽政的太后專用的自稱。(20)著(zhuó,灼):附著,這裡有留下、保留的意思。(21)他:其他。如:按照。(22)毋:同「無」謚(shì,試):封建時代,皇帝和達官貴族死後,被追認的稱號。(23)行(舊讀xìng,性):品行,事迹。(24)無謂:沒有意義。(25)以計數:由此計算。數,算。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①,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②。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賀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⑤,數以六為紀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輿六尺⑧,六尺為步⑨,乘六馬⑩。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11),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2),然後合五德之數(13)。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論,終始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而復始的原理來附會王朝的興廢更替,就是所謂「終始五德」。夏、商、周三個朝代始別為木德、金德、火德,則代周者當為水德。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屬性。傳:次第。②從所不勝:取周德抵不過的屬性,即水德。③改年始:也叫「改正(zhēng,征)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歲首,以此表示受命於天。周以建子之月(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④朔:陰曆每月初一。⑤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毛裝飾的旗。節:符節,使者所持的憑證。上黑:崇尚黑色。上:同「尚」,崇尚。五行說以黑色象徵水德。⑥數以六為紀:意思是數字的成數以六為極點。紀,極,終。按:數字一般是起於一,終於十,秦改為終於六,是因為秦屬水德,水主陰,而《易》卦中的陰爻(yáo,遙。符號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一說:按五行相生相剋的序數,水克火序數為六。⑦法冠:御史所戴之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以此賜給御史,稱法冠。後來漢使節、執法者也戴此冠。⑧輿:車。六尺:指兩輪間的距離。⑨步:古以兩舉足以步,即今所謂兩步,作為長度單位,秦代以六尺為一步。⑩乘六馬:一輛車駕六匹馬。(11)戾(lì,厲)深:嚴厲,狠毒。(12)刻削:刻薄。(13)合五德之數:這是說秦嚴法毋仁合於五行規律。秦以水德,水為陰,陰主殺。數,命數、規律。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①。請立諸子,唯上幸許②。」始皇下其議於群臣③,群臣皆以為便④,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⑤,相攻擊如仇讎⑥,諸侯更相誅伐⑦,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⑧,甚足易制⑨。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⑩。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11),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12)。」

①填:同「鎮」。鎮壓,安定。②唯:希望,敬詞。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詞,可譯為絡予寵幸。③下:交下。議:建議。④便:有利,合適。⑤後屬:後裔,後代。⑥仇讎(chóu,仇):仇敵。⑦更相:互相。⑧公:公家的。⑨足:可以,能夠。⑩術:方法,手段。(11)樹兵:意思是挑起戰爭。(12)是:對,正確。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①。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②,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④。車同軌⑤。書同文字⑥。地東至海暨朝鮮⑦,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⑧。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⑨。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⑩,作之咸陽北阪上(11),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12)。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13)。

①黔首:也稱「黎首」,指百姓。黔,黑色。②銷:熔化(金屬)。鐻(jù,據):如鍾一類的樂器,夾置在鍾旁,像猛獸形,由木或銅製成。③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石。④衡:秤。又《史記新證》以為當以「一法」為句。⑤同軌:指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都相同。⑥書:書寫。⑦暨(jì,既):和,同。⑧並:傍,沿著。⑨章台:秦故宮名,以宮內有章台而為名。上林:苑名。在今陝西、長安、周至、戶縣界。⑩寫:描摹。放:通「仿」。(11)阪(bǎn,板):山坡。(12)復道:閣道,天橋,周閣:環行的長廊之類。一說是周圍的樓閣之意。(13)充入:置入。放進去。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①,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②。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③。築甬道④,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⑤。

①焉:乃,於是。信宮:宮名,即長信宮。②天極:北極星。③甘泉:秦宮名。④甬道:兩側築有牆的通道。皇帝在甬道中來往。外人看不見。⑤馳道:馳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秦馳道通達全國各重要地區,道路寬五十步,路中三丈寬的部分,種樹為界。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魚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①。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②。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③。親巡遠方黎民④,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⑤,本原事業⑥,祗誦功德⑦。治道運行⑧,諸產得宜⑨,皆有法式。大義休明⑩,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11),建設長利,專隆教誨(12)。訓經宣達(13),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14),靡不清凈(15),施於後嗣(16)。化及無窮(17),遵奉遺詔,永承重戒(18)。

①封禪:戰國時期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禪」。望祭:遙望而祭,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種儀式。②修飭(chì,斥):意思是行為端正,不逾規矩,飭,謹慎。③罔(wǎng,網):無。賓服:諸侯入貢朝見天子,也就是歸順、臣服的意思。④黎民:《史記志疑》以為二字為衍文。⑤從臣:隨從臣子。跡:功業,事業。⑥本原:推究。⑦祗:恭敬。⑧治道:指治國之道。⑨諸產:指各種物產。⑩休明:美好顯著。休,美善。(11)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興,起。(12)隆:尊崇。(13)經:經典,宣達:通達。(14)昭:光明。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融』。」融,流通,流傳。(15)靡:無,無處。(16)施(yì,益):蔓延,延續。(17)窮:極,盡。(18)戒:命令,告誡。

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①。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
維二十八年②,皇帝作始。端平法度③,萬物之紀④。以明人事,合同父子⑤。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士,以省卒士。事已大畢,及臨于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⑥。上農除末⑦。黔首是富⑧。普天之下,摶心揖志⑨。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⑩。匡飭異俗(11),陵水經地(12)。憂恤黔首(13),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14)。方伯分職(15),諸治經易(16)。舉錯必當(17),莫不如畫(18)。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不逾次行(19),*邪不容,皆務貞良(20)。細大儘力(21),莫敢怠荒。遠邇辟隱(22),專務肅庄。端直敦忠(23),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24)。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25),終無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26),皇帝之土。西涉流沙(27),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28)。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29)。

①復:免除賦稅或徭役。②維:在。③端平:端正。④紀:綱紀,準則。⑤合同:和睦。⑥本事:根本,指農業。⑦末:指工商業。⑧黔首是富:等於說「富黔首」讓百姓富足。是,助詞。⑨摶:同「專」,專一。揖:通「輯」,聚,會集。⑩維:系,是。(11)匡飭:扶正,整頓。(12)陵水經邊:意思是跋山涉水。陵,經過。(13)憂恤:擔心,憂慮。(14)所辟:意思是如何避免犯法。辟,同「避」。(15)方伯:本為一方諸侯之長。這裡指地方長官。(16)治:指各級官署。經易:治理。「經」、「易」都是治的意思。(17)舉錯:舉措。錯,同「措」。(18)畫:劃一,整齊。(19)次行(háng,航):等級。(20)務:致力於。貞良:正直,善良。貞,正。(21)細大:小大。(22)辟(pì,僻)隱:幽僻,偏僻。辟,同「僻」。(23)敦忠:忠厚。(24)存定:安定,安撫。四極:指四方邊遠的地方。(25)六親:歷來說法不一,其中一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這裡泛指親屬。(26)六合:天、地、東、西、南、北為六合,這裡指普天之下。(27)流沙:指西部沙漠地帶。(28)臣:稱臣,臣服。(29)宇:房屋。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①。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②。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③,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④,以欺遠方,實不稱名⑤,故不久長,其身未歿⑥,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休道行德⑦,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⑧,刻於金石,以為表經⑨。」

①與:參加,參預。②封域:疆界、領地。③三王:指三代之王,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④假:借。⑤不稱名:與其名不相符。⑥歿:死亡。⑦體:實行。⑧相與:共同。⑨表經:表率,典範。

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①,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②,入海求仙人。

①齋戒:古人祭祀禱告之前要沐浴更衣,忌酒,吃素,不與妻妾同寢,整潔心身,以示虔誠,叫齋戒。②發:徵發。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①,欲出周鼎泗水②。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③?」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④,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⑤,赭其山⑥。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①禱祠:祭禱。祠,祭祀。②周鼎:相傳夏禹收天下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後成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商湯遷之於商邑,周武王遷之於洛邑。《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五十二歲,九鼎入秦。《正義》云:「秦始王取九鼎,其一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③湘君:湘水之神。《史記》以為是堯女舜妻。(見下注)《索隱》以為是舜。④堯女,舜之妻:相傳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妃。後舜出外巡視,死在蒼梧,二妃趕到,也死在江湘之間,葬在君山,即湘山。此地產斑竹,其斑相傳即二妃之淚水所染,因名湘妃竹。⑤刑徒:被判刑而服勞役的人。⑥赭(zhě,者):紅色,這裡是使變紅的意思,湘山之土為紅土,樹木砍光,山就變成紅色的了。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①。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辭曰: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②,陽和方起③。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④,原念休烈⑤,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⑥。外教諸侯,光施文惠⑦,明以義理。六國回辟⑧。貪戾無厭⑨,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⑩,莫不賓服。烹滅強暴(11),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12),永為儀則(13)。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15)。
其東觀曰: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16)。逮于海隅(17),遂登之罘,昭臨朝陽(18)。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19),振動四極(20),禽滅六王。闡並天下(21),災害絕息,永偃戎兵(22)。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23),昭設備器,咸有章旗(24)。職臣遵分(25),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26),臨古絕尤(27)。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旋(28),遂之琅邪,道上黨入(29)。

①「至陽武」二句:張良曾與力士在博浪沙椎擊始皇,誤中副車。參見《留侯世家》。②中春:即仲春,指陰曆二月。③陽和:春天的溫暖之氣。④嘉觀:讚賞景物。⑤原念:推究,思念。休烈:美善的功績。裂,事業,功績。⑥箸(zhù,著):同「著」顯明。⑦光:通「廣」。文:指禮樂制度。惠:恩德。⑧回辟:邪僻。回,不直。⑨戾(lì,利):通「利」。⑩燀(chǎn,產):光烈、熾盛。旁:普遍。(11)烹滅:誅滅。(12)經緯:治理。(13)儀則:標準,法則。(14)宇縣:指天下。《集解》:「宇,宇宙;縣:赤縣。」(15)常式:永恆的榜樣。(16)覽省:視察。「省」,察看,檢查。(17)逮:到達。(18)昭臨:光臨。這裡有面對的意思。(19)旁暢:意思是遍及四方。暢,通,達。(20)振:同「震」。(21)闡:開拓。(22)偃:停止。戎兵:指戰爭。(23)作立:創立。作,興起,開始。(24)章旗:以圖文為等級標誌的旗幟。章:標記,文彩。(25)分:本分,職分。(26)邇:近。(27)臨古:到老。尤:罪過。(28)旋:不久。(29)道:取道。

三十年,無事。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①。賜黔首里六石米②,二羊。始皇為微行咸陽③,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④,見窘⑤,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⑥。

①臘:臘月,即陰曆十二月。嘉平:臘月的別稱。《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內紀》記載了茅盈曾祖父茅濛得仙的故事,其中一首民謠中有「帝若學之臘嘉平」一句,秦始皇亦有求仙之志,因此改臘為「嘉平」。②里:古代戶籍管理的一級組織。秦漢時,以一百戶為里,大約相當於今天的村。這裡的「里」是每個裡的意思。③微行:帝王或高官不使人知其身分,便裝出行。④蘭池:秦始皇修建的護城河。舊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⑤見:遭,被。窘:窘迫,處境困迫。⑥「米石」句:這是說米價。石,指每石。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①。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②,其辭曰: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③。武殄暴逆④,文復無罪⑤,庶心咸服⑥。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⑦。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⑧。墮壞城郭⑨,決通川防,夷去險阻⑩。地勢既定,黎庶無繇(11),天下咸撫。男樂其疇(12),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13),久並來田(14),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15)。

①羨門、高誓:二方士名。「高誓」即宋玉《高唐賦》中「有方之士,羨門高谿」的高谿。(依陳直《史記新證》說)②「壞城郭,決通堤防」七字,《會注考證》以為是衍文。③為逆:造反,作亂。④殄:滅絕。⑤文:指法令條文。復:免除,這裡有平反的意思。⑥庶心:民心。庶,眾庶,百姓。⑦肥:使肥,這裡有施及的意思。⑧初一:剛剛統一。泰平:太平。⑨墮(huī,灰):同「隳」,毀。⑩夷去:剷平。夷,平。(11)黎庶:眾庶,百姓。繇:同「徭」,徭役。(12)疇:已耕作的田地。(13)被:覆蓋。(14)久:一作「分」,單人耕作。並:雙人耕作。來(lài,賴),勤勉。後來寫作「」。(15)儀矩:法度,準則。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①,曰「亡秦者胡也②」。始皇及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①錄圖書:《會注考證》引胡三省云:「錄圖書,如後世讖緯之書。」讖緯之書,指秦漢間宣揚符命占驗的書。②胡:《集解》引鄭玄曰:「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見圖書,不知此為人名,反備北胡。」按:此說不足信。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①,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戌②。西北斥逐匈奴③。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⑷。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⑤。徙謫,實之初縣⑥。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⑦。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①逋(bū,卜陰平)亡人:逃亡的人。贅婿:窮人之子典押給富人做奴隸,稱「贅子」;過期不贖,主家給贅子娶妻,仍做奴隸,稱贅婿。賈人:商販。②適:同「謫」。指因罪被罰降職或流放的人。戌:防守。③斥逐:驅逐。④城:這裡是修築城牆的意思。⑤亭障:在邊疆險要處修建的堡壘。⑥實:充實。初縣:指新設置的縣。⑦「禁不得」二句:姚范以為「明星」即「靈星」,「出」上脫一「星」字。(見《會注考證》引)按:靈星,又稱天田星,主稼穡。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①。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②,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③。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④,卒有田常、六卿之臣⑤,無輔拂⑥,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⑦,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⑧,三代不相襲⑨,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⑩,厚招遊學(11)。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12),士則學習法令辟禁(13)。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14),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15),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16),異取以為高(17),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18)。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19)。非博士官所職(20),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21)。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22)。以古非今者族(23)。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24)。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25)。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①為壽:飲酒時獻祝壽辭。②他時:往日,以前。③枝輔:輔助。④匹夫:指平民,一般的人。⑤卒:突然。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時齊國大臣,殺簡公,擁立平公,自任相國,從此齊國之政盡歸田氏。詳見《田敬仲完世家》。六卿,指春秋後期晉國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爭鬥,晉君不能控制,最終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⑥輔拂(bì,必):輔佐,幫助,拂,同「弼」,與「輔」同義。⑦師古:效法古代。師,效法,學習。⑧相復:一代因襲一代。復,重複,因襲,與下句「襲」同義。⑨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⑩異時:從前。(11)厚:多,廣。(12)力:努力,致力於。(13)辟禁:刑法,禁令。(14)非:以為非,非難,否定。(15)作:起,興 起。(16)誇主: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17)異取(qū,趨):意思是追求奇異。取,同「趣」,趨向。《李斯列傳》作「趣」。(18)黨與:即朋黨,黨朋。(19)記:典籍。(20)職:主宰,掌管。(21)雜:共,全都。(22)偶語:相對私語。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表示與眾共棄,叫棄市。(23)族:滅族,滿門抄斬。(24)黥:古代刑罰之一,臉上刺字、塗墨。城旦:秦漢時刑罰名。白天守邊防寇,晚上築長城,刑期四年。(25)卜筮(shì,世):占卜。用龜甲稱卜,用箸(shī,師)草為筮。種樹:種植。

三十五年,除道①,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②,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③,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④。周馳為閣道⑤,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⑥。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⑦。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⑧。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⑨,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⑩。乃寫蜀、荊地材皆至(11)。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

①除道:修路。除,治。②塹:挖。堙(yìn,因):填塞。③阿房(ē páng,鵝陰平旁):秦宮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④建:立,樹立。⑤閣道:「即「復道」,天橋。⑥表:標誌。顛:同「巔」,頂。闕:古代宮殿門外的樓台,中間有夾道。⑦閣道:古星名,屬奎宿。絕:模渡。漢:天河,銀河。營室:古星名,即室宿。⑧令名:美名。令,美好。名之:給它命名。⑨隱宮:宮刑。古代酷刑之一。《正義》:「宮刑,一百日隱於蔭室養之乃可,故曰隱宮。」⑩發:開。槨:《會注考證》引何焯曰:「槨字疑衍。」一說「石槨」是作槨的石材。槨,外棺。(11)寫:輸送。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葯仙者常弗遇①,類物有害之者②。方中③,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④,入火不濡⑤,陵雲氣⑥,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⑦。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葯殆可得也⑧。」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⑨。行所幸⑩,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11),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12)。中人或告丞相(13),丞相後損車騎(14)。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15)。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16),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①常:一直。②類:好像。③方中:各家解說不一。《史記選注》陳邇冬校注講作」心裡說,心裡以為的意思」,譯文姑從陳說。④濡:沾濕。⑤濡:焚燒。⑥陵:駕。⑦恬倓:指清靜無為。「恬」「倓」都是安靜的意思。⑧殆:或許,大概。⑨案:同「按」。署:簽名,登記。⑩行:巡行,巡視。幸: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為幸。(11)梁山宮:秦宮名,在今陝西乾縣東。(12)善:以為善,讚許,喜歡。(13)中人:指皇宮中的宦官、近臣等。(14)損:減少。(15)案問:審問。(16)聽事:處理政事。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①,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②,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③。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④。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⑤。秦法,不得兼方⑥,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⑦,皆良士,畏忌諱諛⑧,不敢端言其過⑨。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⑩,日夜有呈(11),不中呈不得休息(12)。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13),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14)。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利相告日聞(15)。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16),或為訞言以亂黔首(17)。」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18),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19),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20)。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21),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①自用:自以為是,憑自己的才力行事。②從(zòng,縱):同「縱」。③特:只是。備員:虛設充數的人員。④辨:通「辦」,辦理,辦事。⑤懾伏:害怕,畏伏。謾欺:欺騙、矇騙。取容:曲從討好,取悅於人。⑥兼方:具有兩種以上的方技。⑦候星氣:觀測星象和雲氣以測吉凶。候,觀察,占驗。⑧畏忌:畏懼,害怕。「畏」「忌」同義。⑨端言:正言。⑩衡石量書:意思是稱量表箋奏請等文件的重量。當時寫字用竹木簡,所以可按重量計算多少。衡,稱。石,一百二十斤。一說,「衡石「就是秤,「衡」指秤桿,「石」指秤錘。(11)呈:通「程」,標準,規格,這裡指定量、定額。(12)中:符合,這裡是達到的意思。(13)文學:指文章博學之士。方術土:指研究天文、歷算、醫藥、農業、技藝等的專門家和從事陰陽、神仙、卜筮、占夢、看相等方面活動的人。(14)練:同「煉」,熔煉。(15)*(gān,甘)利:以非法手段謀利。*,通「干」求。(16)廉問:察問。廉,察。(17)或:有人。訞:通「妖」。(18)傳:傳,輾轉。相告:遞相告發,即甲告乙,乙告丙……引:牽連,即供出別人。(19)自除:指秦始皇親自削除諸生名籍。(20)懲後:警戒後來者。(21)繩:約束,制裁。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①。有墜星下東郡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③,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④。始皇不樂,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⑤。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⑥:「為吾遺滈池君⑦。「因言曰:「今年祖龍死⑧。」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⑨。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⑩。」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11)。」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①熒惑守心:指火星居於心宿。火星是一顆行星,古人認為它是妖星。心宿是一組恆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也叫商星,由天蠍座內三顆星組成,古人認為它們象徵天王、太子、庶子。火星運行到心宿附近就叫做「熒惑守心」,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會有災禍發生。②墜星:隕星。③逐:依次。④燔(fán凡)銷:燒毀。燔,焚燒。⑤樂(yuè,悅)人:善歌舞的藝人。歌弦:鼓琴瑟以歌詠。⑥遮:攔住。⑦遺(wèi,喂):送給。滈(hào,皓)池君:水神名。因秦始皇自稱以水德統一天下,所以用水神借指秦始皇。⑧祖龍:暗指秦始皇。祖,始。龍,帝王的象徵。⑨奉,同「捧」。聞:使聞,報告。⑩「山鬼固」句:顧炎武曰:「山鬼固不知一歲事也,其時秋,歲將盡矣,今年不驗則不驗矣,山鬼豈知來年之事哉?」(《會注考證》引)(11)祖龍者人之先也:顧炎武曰:「祖龍者人之先也,謂祖乃亡者之辭,無與我也(與我無干)。」(《會注考證》引)。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①。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②。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③,黔首齋庄④。群臣誦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⑤。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⑥,審別職任,以立恆常⑦。六王專倍⑧,貪戾慠猛,率眾自強⑨。暴虐恣行⑩,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11),以事合從,行為辟方(12)。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13),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14),遠近畢清。運理群物(15),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並通,善否陳前(16),靡有隱情。飾省宣義(17),有子而嫁(18),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19),男女絜(20)誠。夫為寄豭(21),殺之無罪,男秉義程(22)。妻為逃嫁(23),子不得母(24),咸化廉清。大治濯俗(25),天下承風(26),蒙被休經(27)。皆遵度軌,和安敦勉(28),莫不順令。黔首修絜(29),人樂同則(30),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31)。

①狹中:指江面狹窄處。②修長:長久。「修」「長」同義。③宣省:考察。④齋庄:恭敬。⑤追首:追朔。⑥平:公正,公平。這裡是使公正的意思。⑦恆常:常規。⑧專倍:專橫,背理。⑨強:以為強,這裡有逞強的意思。⑩恣:放縱,無顧忌。(11)間使:負有伺隙行事使命的使者。(12)辟方:放縱,胡作非為。辟,同僻。方,通「放」。(13)悖:叛逆,叛亂。(14)聽:治理。(15)運理:執掌管理。(16)善否(pǐ,匹):指好事壞事。否,惡,與「善」相對。(17)飾:通「飭,整治。省:通「眚」,過失,錯誤。(18)有子而嫁:《正義》:「謂夫死有子,棄子而嫁。」(19)淫泆(yì,逸):放蕩。(20)絜:同「潔」。(21)寄豭(jiā,家):養母豬而無公豬的人家,借他人家的公豬以與交配,叫寄豭。藉以比喻有妻室而在外搞男女關係的男人。豭,公豬。(22)秉:持,指遵守。義程:合理的規程。(23)為:如果。逃嫁:《正義》:「謂棄夫而逃嫁於人。」(24)母:以為母,認他為母。(25)濯:洗凈,清洗。(26)承:接受。風:風化,風教。(27)蒙被:蒙受。(28)敦勉:勉勵。(29)修絜:美善清潔。修,善。(30)則:規則,法令。(31)休銘:美好的銘文。

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葯,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葯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①,故不得至,願望請善射與俱②,見則以連駑射之③。」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④,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⑤。今上禱祠備謹⑥,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賁捕巨魚具⑦,而自以連駑侯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①大鮫:鯊魚。苦:困擾。②俱:在一起,一起去。③連弩:一種裝有機關可以連續發射的弩。④問占夢:請人釋夢。⑤候:偵察敵情者。⑥備謹:周到恭敬。⑦賁(jì,記):攜帶。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①:「與喪會咸陽而葬②。」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③。棺載轀涼車中④,故幸宦者參乘⑤,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⑥。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⑦,賜死⑧。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①璽書:蓋有皇帝印璽的信。②與喪:參加喪事。會:聚會。③發喪:宣布死亡的消息。④轀涼車:一種既密閉又通風可以躺卧的車,後來專指喪車。⑤參乘:陪乘的人。古代乘車,尊者居左,馭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陪坐,叫參乘,或車右。⑥可:允許,許可。⑦數:一一列舉。⑧賜死:賜令自殺。⑨會:適逢,正趕上。⑩鮑魚:有腥臭味的腌魚。

行從直道至咸陽①,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②,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③,下銅而致槨④,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⑤。令匠作機駑矢⑥,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⑦,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⑧,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⑩。

①直道:路名。北起九原,南至雲陽,始皇三十五年蒙恬主持修築。②穿:打通,鑿穿。③三泉:三重泉,形容很深。④下銅:意思是用銅的熔液填塞空隙。⑤徙:遷徙,這裡指搬進。臧:同「藏」。⑥機駑矢:有機關能自動發射的弓箭。⑦人魚:鯢,即娃娃魚,兩棲動物,有四足,叫聲似嬰兒。一說「人魚」即鯨魚。膏:油脂。⑧從死:跟著死,即殉葬。⑨羨(yán,延):同「埏」,墓道。有內、中、外三道門。⑩樹:種植。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趙高為郎中令,任用事①。二世下詔,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②。令群臣議尊始皇廟。群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③,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軼毀④。今始皇為極廟⑤,四海之內皆獻貢職⑥,增犧牲,禮咸備,毋以加⑦。先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天子儀當獨奉酌祠始皇廟⑧。自襄公已下軼毀。所置凡七廟。群臣以禮進祠,以 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皇帝復自稱『朕』。」

①任用事:掌握大權。②寢廟:古代宗廟分兩部分:後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遺物的地方叫「寢」,前面祭祀的地方叫「廟」。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③七廟:即祖廟。古制,天子的祖廟可祭祀七代祖宗。④軼(dié,迭)毀:更迭廢除。軼,通「迭」。這裡「軼毀」即指毀廟。古代宗法,親過高祖,毀其廟,藏其神祖於太廟,叫毀廟。按:《會注考證》引盧文弨曰:「此句七字當移至下句「始皇為極廟」後。⑤始皇為極廟:至高無上的廟。上文二十七年秦始皇在渭南曾修極廟。⑥貢職:指貢品,賦稅。⑦毋以加:意思是不能再有增加的了,也就是最高。⑧酌:《會注考證》引王念孫曰:「酌」當作「酎」(zhòu,紂。)經多次釀製而成的醇酒。

二世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①。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②,即見弱③,毋以臣畜天下④。」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⑤,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⑥: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遂至遼東而還。

①集附:歸附,服從。②晏然:安然不動的樣子。③見弱:指顯示自己軟弱無能。④「毋以」句:沒有辦法統治天下。臣畜,奴役,統治。臣,奴隸。⑤著(zhuó,濁):附著,這裡指增刻上。⑥章:使彰明,使明顯。

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爭①,為之奈何?」高曰:「臣固願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②,積功勞世以相傳久矣。今高素小*,陛下幸稱舉③,令在上位,管中事④。大臣鞅鞅⑤,特以貌從臣,其心實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⑥,願陛下遂從時毋疑,即群臣不及謀⑦。明主收舉余民,*者貴之⑧,貧者富之,遠者近之,則上下集而國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⑨,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⑩,罪當死,吏致法焉(11)。」將閭曰:「闕廷之禮,(12)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13),吾未嘗敢失節也(14);受命應時,吾未嘗敢失辭也(15)。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16)。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①諸公子:指秦始皇的其他兒子。②累世:接連多少代。③稱舉:舉,舉用。「稱」「舉」同義。④中事:指宮中之事。⑤鞅鞅:同「怏怏」,不滿意的樣子。⑥師文:指重視文治。⑦即:則。⑧貴之:使之貴,讓他們尊貴。下 二句「富之」「近之」仿此。⑨少:小。近:指近侍之臣。三郎:指中郎、外郎、散郎。(據《索隱》)⑩不臣:意思是不盡臣道。(11)致法:意思是將法辦你。致,送達。(12)闕廷:宮廷。闕,皇帝住處。賓贊:掌司儀的官員。(13)廊廟:指朝廷。「廊」本為殿四周的廓,「廟」本為太廟,因為都是帝王、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後因以指朝廷。(14)節:禮節。(15)失辭:失言,說錯 了話。(16)宗室:皇族。

四月,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①,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②。酈山事大畢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外撫四夷,如始皇計。盡取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④,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⑤,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用法益刻深⑥。

①室堂:房屋。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後有牆隔開,中央叫室,兩旁叫房。未就:沒有竣工。②「罷其」二句:是說停止營建阿房宮,把建阿房宮的人力調到酈山去修秦始皇墓。復土,掘土挖出墓坑,下棺後再把土蓋上築成墳。這裡指修墳墓。③大畢:全部完工。④材士:指身強力壯的人。⑤下調郡縣:從下邊各郡縣徵調。轉輸:運輸。菽(shū,叔):豆類。芻:喂牲口的草。藁(gǎo,稿):同「槀」,穀類。⑥刻深:苛刻,嚴酷。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①。勝自立為楚王,居陳,遣諸將徇地②。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③,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④,合從西鄉⑤,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⑥。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起沛。項梁舉兵會稽郡。

①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見《陳涉世家》。②徇:帶兵巡行佔領地方。③山東:又稱關東,指崤山、函谷關以東六國舊地。④相:遞相,相繼。⑤鄉(xiàng,向):同「向」。⑥下吏:下交給主管官吏去辦理。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①。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②,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①發近縣:指徵發附近各縣的兵力。不及:趕不上,來不及。②益遣:增派。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①,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②?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③。天子稱朕,固不聞聲④。」於是二世常居禁中⑤,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⑥,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二世曰:「吾聞之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⑧,茅茨不翦⑨,飯土塯⑩,啜土形(11),雖監門之養(12),不觳於此(13)。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14),放之海,身自持築臿(15),脛毋毛(16),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17)。』凡所為, 貴有天下者(18),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19)。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20),尚何於法(21)?朕尊萬乘(22),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23)。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24),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
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25),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26)。

①富於春秋:意思是年輕,來日方長。春秋,指年齡。②廷決事:在朝廷上決定大事。③示群臣短:讓群臣看出自己的弱點。④「天子稱朕」二句:天子所以自稱為朕,本來就是不讓群臣聽到他的聲音。「朕」有徵兆之意。這是趙高故意曲解,把皇帝自稱的「朕」講作徵兆,意思是說稱「朕」的意思就是讓臣下只感到皇帝的朕兆。⑤禁中:深宮裡。⑥希:同「稀」,少。⑦戍:戍邊。漕:水路運輸。轉:陸路運輸。作:勞作。⑧采椽:柞木椽子。刮(kuò,闊):砍削加工。⑨茨: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翦:同「剪」。⑩飯:吃飯。塯盛飯的瓦器。(11)啜(chuò,綽):喝。形:通「型」,瓦器。(12)監門:指守門人。(13)觳(què,確):儉薄。(14)亭水:指淤積停滯之水。亭,同「停」,停滯。(15)築:搗土的杵。臿(chā,插):掘土的工具,鍬之類。(16)脛:小腿。毋毛:指汗毛被磨光了。(17)臣虜:奴隸。烈:酷,厲害。(18)所為:等於說所以。貴有天下:以有天下為貴,看重據有天下做天子。(19)制御:控制,統治。(20)徇:同「殉」。(21)尚何於法:等於說「尚法於何」,意思是還有什麼值得效法呢?(22)萬乘(shèng,勝):萬輛,本指萬輛兵車。按周制,天子擁有萬輛兵車,諸侯擁有千輛兵車,故以「萬乘」借指天子,「千乘」借指諸候大國。(23)充:實。(24)攘:排除,排斥。竟:同「境」。(25)毋以:同「無以」,這裡可譯為不能。(26)五刑:五種刑罰。商、周時期指墨(刺面)、劓(割鼻)、剕(斷足)、宮(破壞生殖機能)、大辟(死刑)。這裡泛指刑罰。

三年,章邯等將其卒圍鉅鹿,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①。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②,邯恐,使長史欣請事③。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追捕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八月已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④,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⑤。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⑥。後群臣皆畏高。

①竟:最終,終於。②讓:責備,譴責。③請事:指報告情況,請求指示。④設驗:意思是設下計謀進行試驗。⑤阿順:曲意順從。⑥中:中傷。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①」,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②,諸侯咸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③,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二世夢白虎嚙其左驂馬④,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卜曰:「涇水為祟⑤。」二世乃齋於望夷宮⑥,欲祠涇,沈四白馬。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高懼,乃陰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其弟趙成謀曰:「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吾欲易置上⑦,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⑧,百姓皆載其言⑨。」使郎中令為內應,詐為有大賊,令樂召吏發卒,追劫樂母置高舍。遣樂將吏卒千餘人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僕射,曰:「賊入此,何不止?」衛令曰:「周廬設卒甚謹⑩,安得賊敢入宮?」樂遂斬衛令,直將吏入,行射,郎宦者大驚,或走或格,格者輒死(11),死者數十人。郎中令與樂俱入,射上幄坐幃(12)。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擾不鬥(13)。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內,謂曰:「公何不蚤告我(14)?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閻樂前即二世數曰(15):「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16),足下其自為計(17)。」二世曰:「丞相可得見否?」樂曰:「不可。」二世曰:「吾願得一郡為王。」弗許。又曰:「願為萬戶侯。」弗許。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18)。」閻樂曰:「臣受命於丞相,為天下誅足下,足下雖多言,臣不敢報。」麾其兵進(19)。二世自殺。

①毋能為:不可能幹成什麼事。②大氐:大抵,大都。氐,同「抵」。③私:指秘密接觸。④嚙(niè,聶):咬。左驂馬:駕在車左方外面的馬。⑤為祟:作祟,作怪。⑥望夷宮:宮名。故址在今陝西涇陽縣東南。⑦易置上:改立皇帝。⑧儉:謙卑。⑨載:同「戴」,擁護。⑩周廬:皇宮周圍所設警衛廬舍。(11)格:格鬥。(12)幄:形如宮室的帳幕。幃:只遮擋一面的帳子。(13)惶憂:慌亂。(14)蚤:通「早」。(15)即:就,走近。(16)足下:對同輩的敬稱。按:此處不稱陛下,而稱「足下」,表示閻樂已不承認二世為皇帝。(17)自為計:自做打算。(18)比(舊讀bì,必):並列,跟……一樣。(19)麾:指揮。

閻樂歸報趙高,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曰:「秦故王國①,始皇君天下②,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③。令子嬰齋,當廟見④,受王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⑤。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⑥。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高使人請子嬰數輩⑦,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⑧,王奈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⑨。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⑩。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11)。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余,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12),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後,各分其地為三(13),名曰壅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14),秦竟滅矣。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①故:從前,本來。②君天下:為天下之君,即統治天下的意思。③以黔首葬:按照平民的葬儀埋葬。④廟見:到宗廟去拜祖先。⑤詳:通「佯」,假裝。⑥「趙高與楚約」二句:趙高遣使與劉邦約,欲分王關中。楚,指劉邦。事詳《高祖本紀》。⑦數輩:幾批。⑧宗廟重事:指國家大事。⑨三族:誅滅三族。⑩約降:招降。(11)軹道:亭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12)從(zòng,縱)長:合縱之長,指諸侯盟主。(13)其地:指原秦國之地。(14)主命:主持。

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勛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①。及殷夏之間微微散②。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③。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④,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⑤!曰:
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⑥,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⑦。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⑧,鉏櫌白梃⑨,望屋而食⑩,橫行天下(11)。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12),長戟不刺,強駑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13)。於是山東大擾(14),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於外(15),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於此矣。子嬰立,遂不寤(16)。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17),僅得中佐(18),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①賜姓:指伯翳因善馴鳥獸,被舜任命為虞,後來又佐助禹治水有功,舜賜姓嬴。事詳《秦本紀》。②微散:衰落。「微」「散」同義。③垂:同「陲」,邊境。④羞與之侔(móu,牟):認為跟他們相比是羞恥。侔,齊,等同。⑤賈生:指賈誼。事迹見《屈原賈生列傳》。⑥繕:修理,修整。津:渡口。⑦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器。⑧戟:古兵器名,戈屬。⑨鉏(chú,鋤):除草翻土的農具。櫌(yōu,優):同「耰」。擊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梃:棍棒。⑩望屋而食:望見房屋就可以吃飯。這是說起義部隊雖無給養,但到處都得到人民的支持。(11)橫行:縱橫馳騁,指所向無敵。(12)闔:關閉。(13)曾:竟然。藩籬:籬笆。(14)擾:亂。(15)要:相約,來往。市:做買賣,這裡指講條件。(16)寤:同「悟」,覺悟。(17)藉使:假使。(18)中佐:指中等的輔佐之臣。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①,四塞之國也②。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③。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當此之世,賢智並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於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④,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⑤。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並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阨⑥,荷戟而守之⑦。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⑧。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⑨。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⑩,以待其敝(11),收 弱扶罷(12),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13),其救敗非也(14)。

①被山:以山為被,就是有山阻隔的意思。帶河:以河為帶,就是有河環繞的意思。②四塞:四周都有關隘。③勢居:地位。然:使然,使它這樣。④延:引進,迎接。⑤逃北:敗逃。壞:崩潰。⑥阨(ài,艾):阻塞,險要。⑦荷:扛。⑧素王:道德很高,天下景仰但未居王位的人。⑨利之:意思是為自己謀求利益。⑩息民:讓民眾休養生息。(11)敝:衰敗。(12)罷(pí,疲):通「疲」。(13)為禽:被擒。禽,同「擒」。(14)救敗:指挽救危敗的策略。

秦王足已不問①,遂過而不變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③,暴虐以重禍④。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⑤,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土也⑥,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⑦,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⑧。故使天下之土,傾耳而聽,重足而立⑨,拑口而不言⑩。是以三主失道(11),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12),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13)。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14)。故周五序得其道(15),而千餘歲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16)。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17),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18),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①足已:意思是以己之功為滿足。問:指求教於人。②遂:順,延續。③因:因循,沿襲。④重禍:加重禍患。⑤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公子嬰。⑥知化:指懂得形勢變化。⑦拂(bì,必)過:糾正錯誤。⑧未卒於口:意思是還沒說完。⑨重足:兩腳重疊,不敢移動。形容十分恐懼。⑩拑口:閉口。(11)失道:迷路。(12)雍蔽:壅塞,蒙蔽。雍,通「壅」。(13)五伯:即五霸。所指有二說:一,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繆公、宋襄公、楚莊王;二,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14)怨望:怨恨。「怨」「望」同義。(15)五序:指公、侯、伯、子、男的順序。又現存《新書》作「王序」。(16)統:綱紀,根本。(17)參:參驗,檢驗。(18)權勢:謀略和形勢。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①,有席捲天下②,包舉宇內③,囊括四海人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當是時,高君佐之⑥,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⑦,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①窺:窺伺,窺探。周室:周王室,這裡指周王朝政權。②席捲:像用席子卷東西一樣捲走。③包舉:像用包裹包東西一樣拿走。④囊括:像用口袋裝東西一樣裝走。⑤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這裡指天下。⑥商君:即商鞅。⑦連衡:即「連橫」。斗諸侯:使諸侯爭鬥,即挑起諸侯之間的戰爭。⑧拱手而取:一拱手就取得了。形容毫不費力。

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①因遺冊②,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③,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④,不愛珍器重寶肥美之地⑤,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⑥。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 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言,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衡⑦,並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土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⑧。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⑨。秦無亡矢遺鏃之費⑩,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奉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鹵(1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日淺(12),國家無事。

①蒙:承受,繼承。②冊:同「策」,策略。③膏腴:肥沃。④弱秦:使秦弱,即削弱秦國。⑤愛:吝惜。⑥相與:互相聯合。⑦約從:相約合縱。離衡:使連橫離散。⑧叩關:指攻打函谷關。叩,敲。⑨逡巡:徘徊不前,欲進又止。九國: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⑩鏃(zú,族):箭頭。(11)鹵:通「櫓」,大盾。(12)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①,振長策而御宇內②,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③,執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⑤,委命下吏⑥。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⑦。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⑧,以愚黔首。墮名城⑨,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⑩,以為金人十 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11)因河為津(12),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13),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14),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

①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②振:舉起。長策:長鞭。御:駕馭,統治。③履:登上。至尊:指極尊之位,即帝位。④棰拊(fǔ,撫):指刑具。棰,棍棒。拊,刀柄。鞭笞(chī,吃):用鞭子抽打,這裡是統治的意思。⑤俛(fǔ,府):同「俯」。⑥委命:把性命託付於人。⑦士:指六國之士。⑧百家之言:各學派的著作。言,言論。這裡指書籍。⑨墮:同「隳(huī,灰)」,毀壞。⑩鋒:指兵刃。鐻(jù,據):鍾類樂器。(11)斬華:《新書》作「踐華」,意思是登上華山,即據守華山。(12)因:借。津:這裡指護城河,壕溝。(13)誰何:誰能奈何。一說:何,通「呵」,呵叱。(14)金城:金屬鑄的城牆。形容非常堅固。

秦王既沒,餘威振於殊俗①。陳涉、瓮牖繩樞之子②,甿隸之人③,而遷徙之徒④,才能不及中人⑤,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⑥,而倔起什伯之中⑦,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⑧,天下雲集響應⑨,贏糧而景從⑩,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①殊俗:不同的風俗,這裡指邊遠的地方。②瓮牖(yǒu,有)繩樞:用破瓮做窗戶,用繩子做門樞。這是形容門窗非常的簡陋。牖,窗戶。樞,門戶的轉軸。③甿(méng,蒙)隸:僱農。甿:種田的人。④遷徙之徒:被征去服兵役的人。⑤中人:中等才能的人,即平常人。⑥躡足:踏腳,插足。這裡有出身於……的意思。⑦什伯:古代軍隊編製,十人為什,百人為伯。又《新書》「什伯」作「阡陌」。⑧揭:舉起。⑨雲集:像雲一樣地聚集。響應:像回聲一樣地響應。響,同聲。⑩贏:擔負。景(yǐng,影)從:像影子一樣地隨從。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①。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 、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鉏櫌棘矜②,非錟於句戟長鎩也③;適戍之眾④,非抗於九國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土也⑤。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⑥,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⑦。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⑧,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⑨,身死人手⑩,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不勢異也(11)。

①自若:意思是依然如故。②棘矜(qín,勤):戟桿,等於說木棍。棘,通「戟」。矜,矛柄。③錟(xiān,先):同「銛」,鋒利。勾戟:有鉤的戟。長鎩(shā,殺):大矛。④適(zhé,謫)戍:因有罪而被貶去戍邊。適,同「謫」。⑤鄉時:先前。⑥絜(xié,協):衡量,比較。⑦同年而語:意思是同樣看待。⑧招(qiáo,僑):舉,攻取。八州:古時全國劃分為九州,除秦國本土雍州外,還有八州。朝同列:使同列朝拜,意思是使六國諸侯臣服。同列,地位等級等同的,指六國諸侯。⑨一夫:指陳勝。作難:起義。⑩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11)攻:指秦歷代之君兼并諸侯,處於進攻地位。守:指秦取得天下後要保持其統治地位,處於守護地位。

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①,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風②,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③,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④,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①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稱居帝位為「南面」。②斐然:順服的樣子。斐,通「靡」。鄉(xiàng,向)風:歸順。③力政:以武力征伐。政,通「征」。④既:當是「則」的意思。《會注考證》引李笠曰:「當依《新書》作『即』。」元元:等於說「喁喁」,可憐愛的樣子。冀:希望。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①,先詐力而後仁義②,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③,安定者貴順權④,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⑤,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⑥,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①文書:詩書古籍。酷刑法:使刑法嚴酷。②先:把……放在前頭。後:把……放在後頭。③高:以為高,重視。④貴:以為貴,重視。順權:順時權 變。⑤離:經歷。⑥借使:假使。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①。夫寒者利②,而飢者甘糟糠③,天下之嗷嗷④,新主之資也⑤。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庸主之行⑥,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⑦,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⑧,除去收帑汙穢之罪⑨,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⑩,輕賦少事(11),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12),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13),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14),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15),而暴亂之*止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16),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17),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偽並起,而上下相遁(18)。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19),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20),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21)。是二世之過也。

①引領:伸長脖子。形容殷切盼望。②被(shù,豎)褐:粗布短衣,僮僕所穿。③糟糠:酒渣、糠皮,窮人用以充饑的粗劣食物。④嗷嗷:哀苦的叫聲。⑤資:憑藉。⑥鄉(xiàng,向)使:假使。⑦縞(gǎo,搞)素:白色的衣服,喪服。⑧囹(líng,零)圉(yǔ,雨):也作「囹圄」,監獄。⑨收帑:同「收孥」,古代連坐之法,一人犯罪,則收其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⑩振:同「賑」。(11)少事:指減少勞役。(12)約法:意思是簡 化法律。約,簡約,簡要。(13)更節:改變節操。修行:修養品行。(14)塞:充塞,滿足。(15)智:智謀。這裡指*智。(16)壞宗廟與民:《集解》引徐產曰:「一無此上五字。」譯文據刪。(17)紀:治理、管理。(18)遁:欺騙,欺矇。(19)用:具備。湯、武:商湯、周武王。(20)牧民:治民。古代統治者視民為牛馬,而自稱牧民者為人牧。(21)正傾:挽救已經傾覆的局勢。

襄公立,享國十二年,初為西畤。葬西垂。生文公。
文公立,居西垂宮,五十年死,葬西垂。生靜公。
靜公不享國而死。生憲公。
憲公享國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生武公、德公、出子。
出子享國六年,居西陵。庶長弗忌、威累、參父三人,率賊賊出子鄙衍①,葬衙。武公立。
武公享國二十年,居平陽封宮。葬宣陽聚東南。三庶長伏其罪。德公立。
德公享國二年。居雍大鄭宮。生宣公、成公、繆公。葬陽。初伏②,以御蠱③。
宣公享國十二年。居陽宮。葬陽。初志閏月④。
成公享國四年,居雍之宮,葬陽。齊伐山戎、孤竹。
繆公享國三十九年。天子致霸⑤。葬雍。繆公學著人⑥。生康公。
康公享國十二年。居雍高寢。葬竘社。生共公。
共公享國五年,居雍高寢。葬康公南。生桓公。
桓公享國二十七年。居雍太寢。葬義里丘北。生景公。
景公享國四十年。居雍高寢,葬丘里南。生畢公。
畢公享國三十六年。葬車裡北。生夷公。
夷公不享國。死,葬左宮。生惠公。
惠公享國十年。葬車裡。生悼公。
悼公享國十五年。葬僖公西。城雍⑦。生剌龔公⑧。
剌龔公享國三十四年。葬入里。生躁公、懷公。其十年,彗星見。
躁公享國十四年。居受寢。葬悼公南。其元年,彗星見。
懷公從晉來。享國四年。葬櫟圉氏。生靈公。諸臣圍懷公,懷公自殺。
肅靈公,昭子子也。居涇陽。享國十年。葬悼公西。生簡公。
簡公從晉來。享國十五年。葬僖公西。生惠公。其七年,百姓初帶劍⑨。
惠公享國十三年。葬陵圉。生出公。
出公享國二年。出公自殺,葬雍。
獻公享國二十三年。葬囂圉。生孝公。
孝公享國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其十三年,始都咸陽。
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武王。
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
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茝陽。生孝文王。
孝文王享國一年。葬壽陵。生庄襄王。
庄襄王享國三年。葬茝陽。生始皇帝。呂不韋相。

①「率賊」句:前一個「賊」是殺人者,刺客;後一個「賊」是殺害。②初伏:指開始規定伏日,即把暑天分為三伏。③蠱(gǔ,古):本是毒蟲,這裡指傷人的熱毒邪氣。④志:記載。⑤天子致霸:指秦繆公稱霸西戎時,周王致賀。⑥著人:守衛在宮殿門屏之間的侍衛。著,門屏之間。⑦城雍:在雍邑築城。⑧剌龔公:《秦本紀》和《六國諸侯年表》作「歷共公」。⑨百姓:百 官。

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①。十年,為戶籍相伍②。
孝公立十六年,時桃李冬華③。
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錢。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
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昭襄三生十九年而立。立四年,初為田開阡陌④。
孝文王生五十三年而立。
庄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立二年,取太原地。庄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⑤,施德厚骨肉⑥,布惠於民。東周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①市:集市。②伍:古代五家為伍。③華:同「花」。這裡是開花的意思。④阡陌:田埂。南北方向叫「阡」,東西方向叫「陌」。這裡「開阡陌」是廢除井田制。參見《秦本紀》、《商君列傳》。⑤修:論列,推舉。⑥骨肉:喻指至親。

始皇享國三十七年。葬酈邑。生二世皇帝。始皇生十三年而立。
二世皇帝享國三年。葬宜春。趙高為丞相安武侯。二世生十二年而立。
右秦襄公至二世①,六百一十歲②。

①右:等於說以上或前面。古書自右至左豎行書寫,所以稱以上或前面所記為「右」。②六百一十歲:《正義》:「《秦本紀》自襄公至二世,五百七十六年矣。年表自襄公至二世,五百六十一年。三說並不同,未知孰是。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①:周曆已移②,仁不代母③。秦直其位④。呂政殘虐⑤,然以諸侯十三⑥,併兼天下,極情縱慾,養育宗親⑦。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⑧,據狼、狐,蹈參、伐⑨,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⑩。

①曰:指班固說。《索隱》:「此已下是漢孝明帝訪班固評賈(賈誼)、馬(司馬遷)贊中論秦二世亡天下之得失,後人因取其說附之此末。」②歷:曆數,命數。③仁不代母:意思是按照五行相生的觀點,周屬木德,漢屬火德,木生火,所以周為漢母,子不代母,就是說漢不能直接代替周。④秦直其位:意思是秦正趕上木德與火德之間的帝王之位。直,同「值」趕上,碰上。⑤呂政:即秦始皇嬴政。《索隱》:「呂政者,始皇名政,是呂不韋幸姬有娠,獻庄襄王而生始皇,故云呂政。」⑥諸侯十三:指秦始皇十三歲作諸侯王。《會注考證》以為「十三」下可能有脫文。⑦宗親:同宗的親屬。⑧河神授圖:相傳伏羲氏時,有龍馬背負河圖從黃河出現,古人以河出圖為帝王聖者受命的吉兆。⑨「據狼狐」二句:狼、狐,二星名。古人認為星主弓矢。參、伐,二星名。古人認為二星主斬殺。⑩距:至,直到。

始皇既沒,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①。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②。不威不伐惡③,不篤不虛亡④。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⑤,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①遂:實現。②畜鳴:象牲畜一樣鳴叫。意思就是說出話來象牲畜。③威:威勢,這裡是逞威、暴虐的意思。④篤:重。這裡指罪惡重。⑤促:縮減,縮短 。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紱①,車黃屋②,從百司,謁七廟。小人乘非位③,莫不怳忽失守④,偷安日日⑤,獨能長念卻慮⑥,父子作權⑦,近取於戶牖之間,竟誅猾臣,為君討賊。高死之後,賓婚未得盡相勞,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⑧,楚兵已屠關中,真人翔霸上⑨,素車嬰組⑩,奉其符璽,以歸帝者。鄭伯茅旌鸞刀,嚴王退舍(11)。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12),而以責一日之孤(13),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14),得其理矣。復責小子(15),雲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紀季以酅,《春秋》不名(16)。吾讀《秦紀》(17),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18),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①紱(fú,伏):系印的絲帶。②黃屋:帝王乘坐的車子,因為車蓋用黃繒做里子,故名。③乘:登。非位:指不該得的位置。④怳忽:同「恍忽」。心神不定。⑤偷:苟且,得過且過。⑥卻:除去,排除。⑦權:權衡。⑧濡(rú,儒):沾濕。⑨真人:帝王,指漢高祖。⑩嬰:纏繞,指系在頸上。(11)「鄭伯」二句:前597年,楚莊王進攻鄭國。鄭伯袒露上身,左手執茅旌,右手執鸞刀,迎接庄王,請求不要滅絕鄭國。庄王退舍七里。事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茅旌、鸞刀,都是宗廟裡祭祀用的禮器。嚴王,即庄王,這是為避漢明帝劉庄名諱,改「庄」為「嚴」。(12)陳:陳列,這裡有顯示施展的意思。(13)一日之孤:指子嬰。(14)極:達到極點。(15)小子:指子嬰。(16)「紀季」二句:紀,古國名。紀季:紀君的小弟弟。《春秋·庄公三年》:「紀季以酅(xī,希)入於齊(指做齊之附庸)。」《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史書;不名,不記其名。紀季投降齊國,是為了保住宗廟,不得已而為之。(17)《秦紀》:即《秦始皇本紀》。(18)健其決:以其決為鍵,意思是認為他這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2日升昌作者:偶木 3金甌缺作者:徐興業 4三國志 5大秦帝國 第二部 國命縱橫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