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歷史小說 > 史記 > 史記十表 >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所屬書籍: 史記十表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1]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2]。然封伯禽、康叔[3]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4],襃有德也;太公[5]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6]、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管[7]、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厲[8]、幽之後,王室缺,侯伯[9]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10],唯獨長沙[11]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自雁門[12]、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13]、代國;常山[14]以南,大行[15]左轉,度河[16]、濟,阿[17]、甄以東薄海,為齊[18]、趙國;自陳[19]以西,南至九疑[20],東帶江[21]、淮、谷、泗,薄會稽[22],為梁[23]、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24]、越。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漢獨有三河[25]、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26]以西至蜀,北自雲中[27]至隴西,與內史[28]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強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 [29],諸侯或驕奢,忕[30]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予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31]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32],趙分為六[33],梁分為五[34],淮南分三[35],及天子支庶[36]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吳楚時[37],前後諸侯或以適[38]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39]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阸塞[40]地利,(12)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41]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後世得覽。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注釋
  [1]「尚」,久遠。

  [2]「公,侯,伯,於,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3]「伯禽」,周公旦的兒子。姬姓。字伯禽,亦稱禽父。周公東征勝利後,成王把殷民六族和舊奄國地,連同奄民分封給他,國號魯,為魯國的始祖。詳見本書《魯周公世家》。「康叔」,周武王(姬發)少弟。名封。初封於康(今河南禹縣西北),故稱康叔。周公旦誅武庚後,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圍地區封給他,國號衛。為衛國的始祖。詳見本書《衛康叔世家》。「魯」,諸侯國名,在今山東西南部,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建於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六年為楚所滅。「衛」,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北部,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於周初,姬姓,公元前二五四年為魏所滅,後在秦的支持下復國,遷都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秦的附庸。公元前二○九年為秦所滅。

  [4]「親親之義」,謂親其所當親。《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孟子·盡心上》:「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儒家言仁,由親及疏,故以親親為仁之本。

  [5])「太公」,指呂尚。呂尚,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一說字子牙。本居海濱,殷末入周輔佐文王,因年高德尊,有太公之稱。後又輔佐武王,在興周滅商的鬥爭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周初年官太師(武官名),也稱師尚父。因功封於齊,為齊國始祖。事詳見本書《齊太公世家》。「齊」,諸侯國名。建於周初,姜姓,始祖呂尚。在今山東北部,都營丘(後稱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春秋時國力強盛,為五霸之一。春秋末,姜氏被田氏取代,仍稱齊。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公元前二二一年為秦所滅。

  [6]「武王」,周文王子。姬姓,名發。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起兵伐紂,聯合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東進,最後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灃水東岸)。事詳本書《周本紀》,「成」,即周成王,武王子,名誦。武王死後繼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後周公歸政於他。事詳本書《周本紀》。「康」,即周康王,成王子,名釗。在位時繼續推行成王的政策,加強統治,即所謂「成康之治」,刑措不用者四十餘年。事詳本書《周本紀》。

  [7]「管」,指管叔,名鮮。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後封他於管(今河南鄭州)。與蔡叔、霍叔並稱三監,負有監視殷遺民之責。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他和蔡叔等不服,曾和武庚一起叛亂,後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殺死(一說自殺)。事詳本書《管蔡世家》。「蔡」,指蔡叔,名度。周武王之弟。武王滅商後封他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時,他和管叔、武庚一起叛亂,事敗後他被放逐。事詳本書《管蔡世家》。「曹」,周初,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南)。有今山東西部。公元前四八七年為宋所滅。「鄭」,公元前八○六年周宣王封弟友於鄭(今陝西華具東)。周幽王時,桓公姬友見西周將亡,把財產、部族、家屬等遷到雒水之東的東虢和鄶之間。桓公子武公即位後,先後攻滅鄶和東虢,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三七五年為韓所滅。詳見本書《鄭世家》。

  [8]「厲」,指周厲王姬胡。他任用好利的榮夷公執政,又命令衛巫監視國人,殺死議論他的人,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國人」發難,他逃奔彘(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後死於彘。事詳本書《周本紀》。「幽」,指周幽王姬宮湦(一作涅)。宣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繼位,他任用虢石父執政,剝削嚴重,再加上地震和旱災,使人民流離夫所。又進攻六濟之戎,大敗。因寵愛褒姒,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聯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事詳本書《周本紀》。

  [9]「侯伯」,諸侯之長。

  [10]「九國」,指齊、楚、荊、淮南、燕、趙、梁、淮陽、代。

  [11]「長沙」,漢初異姓諸侯王國,始封之王為吳芮。其地域大致相當今湖南全省,都臨湘,即今長沙市。

  [12]「雁門」,郡名。西漢時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轄境相當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太原」,郡名。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轄境相當今山西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遼陽」,縣名,屬遼東郡,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市梁水、渾水交會之處。

  [13]「燕」,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相當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遼寧東部原戰國時燕國地。都薊,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據《史記》、《漢書》記載,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漢兵虜荼,劉邦改立太尉盧綰為燕王。十二年二月,又使樊噲、周勃將兵擊燕王綰,立皇子建為燕王。「代」,諸侯王國名。據《史記》、《漢書》記載,高帝六年,封兄喜為代王。七年,更封子如意。九年,如意徙王趙,代地屬趙。十一年,分雲中郡東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門、代、太原四郡置代國,封子恆。轄境約相當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內蒙古河套地區東部。都晉陽,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14]「常山」,山名,本名恆山,避漢文帝劉恆諱改。為五嶽中的北嶽,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

  [15]「大行」,山脈名,亦作「太行」。在今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東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邊境黃河沿岸。「行」,音háng。

  [16]「河」,即黃河。「濟」,古四讀之一。或作「泲」。據《漢書·地理志》、《水經》,其時濟水自今滎陽縣北分黃河東出,流經原陽縣南、封丘縣北,至山東定陶縣西,折東北注入巨野澤,又自澤北出經梁山縣東,至東阿舊治西,自此以下至濟南市北濼口,略同今黃河河道,自濼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17]「阿」,音ē。縣名,即東阿。治所在今山東東阿西南。「甄」,縣名。治所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鎮。

  [18]「齊」,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山東中部、北部及膠東地區,都臨淄,故地在今淄博市東臨淄鎮。據《史記》、《漢書》記載,高帝六年,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七十三縣立於肥為齊王。「趙」,諸侯王國名。漢初轄境約當今河北邯鄲、邢台、沙河等市縣和隆堯、永年二縣西部地區,都邯鄲,故地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據《史記》、《漢書》記載,高帝四年封張耳為趙王,同年張耳死。五年,立耳子敖為趙王。九年,廢張氏,徙代王劉如意王趙,兼有代地。

  [19]「陳」,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陽。

  [20]「九疑」,山名,即九疑山,「疑」,或作「嶷」,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

  [21]「江」,即長江。「淮」,即淮水。源出河南桐柏山,東流經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蘇省北部入海。「谷」,即谷水。古獲水下游流經今安徽碭山縣北,有谷水上承碭陂東北流來會,自下通稱谷水,東至今江蘇徐州市入泗水。「泗」,即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東蒙山,西流至今兗州等縣,折南經濟寧市南魯鎮及魚台縣東,轉東南經江蘇沛縣東,又南至徐州市東北循淤黃河東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

  [22]「會稽」,指會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紹興、嵊縣、諸暨、東陽間。「會」,音guì。

  [23]「梁」,諸侯王國。據《史記》、《漢書》記載,漢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高帝許以「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春正月下令曰:「魏相國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號曰梁王,都定陶。」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謀反,廢遷蜀,遂夷三族。立子恢為梁王」。劉恢之梁國領東、碭二郡及魏故地。轄境相當今河南開封以東,永城以北,山東曹縣、嘉祥以南,和安徽碭山、毫縣等地區。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楚」,諸侯王國。《漢書·高帝紀》記載,漢五年春,下令曰:「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史記·荊燕世家》記載,漢六年春,「廢楚王信,囚之,分其地為二國。……立劉賈以為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高祖弟劉交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轄境相當今安徽北部、河南東部淮河北岸一帶地區。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淮南」,諸侯王國。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漢五年,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史記·淮南王傳》記載,「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長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又據《漢書·五行志》,知劉長都壽春。轄境均當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東,鳳陽、滁縣以西地區。都壽春(今安徽壽縣)。「長沙」,據《漢書·高帝紀》記載,「五年……詔曰:『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轄境約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

  [24]「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此處似專指匈奴。「越」,古族名。秦漢以前即已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故又有「百越」之稱。此處似專指南越。

  [25]「三河」,漢人稱河東、河內、河南三郡為「三河」。河東,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河內,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河南,冶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東郡」,郡名。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范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津縣以東,山東在平、冠縣、河南清封、濮陽、滑縣以南地區。「潁川」,郡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登豐、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區。「南陽」,郡名。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區。

  [26]「江陵」,古縣名。故治在今湖北江陵荊州鎮。「蜀」,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轄境相當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縣、洪雅以西,峨邊、石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以及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康定以甫、冕寧以北地區。

  [27]「雲中」,郡名。治所在雲中(今年蒙古托克托東北)。轄境相當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隴西」,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

  [28]「內史」,古政區名。秦漢時,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

  [29]「疏」,疏遠。

  [30]「忕」,音shì。習慣。

  [31]「推恩」,施恩惠於他人。

  [32]「齊分為七」,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子肥為齊王,有臨淄、濟北、博陽、城陽、膠東、膠西、琅邪七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琅邪郡歸漢,其餘六郡分置七國:齊、淄川、膠東、膠西、城陽、濟北、濟南。

  [33]「趙分為六」,指景帝二年至中元五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至前一四五年),在故趙地先後建立的六王國:廣川、河間、中山、清河、常山、趙。

  [34]「梁分為五」,《史記·孝景本紀》云:中六年四月,梁孝王薨。「立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梁分為五。」

  [35]「淮南分三」,《史記》、《漢書·淮南王傳》云: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立厲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其地: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以故淮南四郡分為三國。

  [36]「支庶」,宗族旁出支派。

  [37]「吳楚時」,指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吳楚七國之亂時。

  [38]「適」,音zhè。罰罪。

  [39]「蕃輔」,屏藩與輔佐。「蕃」,通「藩」。

  [40]「阸塞」,險要之地。阸,音è,同厄。

  [41]「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譯文
  太史公說:殷朝以前年代久遠,封爵的情況已不可考知了。周朝的封爵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域各為四百里,這是以親親之義為本,同時也是對有德之人的褒獎。太公封於齊,兼有五個侯爵的封地,這是對勤勞者的尊崇。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諸侯有數百個,其中與周室同姓者有五十五個,他們的封地最大不過百里,最小者只有三十里,用來輔衛王室。管叔、蔡叔、康叔和曹、鄭始封之君,(他們的封地)有的超過爵位應得之數,有的則不足。厲王、幽王以後,周室衰敗,爭強稱霸的諸侯國興盛起來,天子的力量微弱,不能糾正。這並不是(周王)道德不純一,而是形勢衰弱的緣故。

  漢興以後,封爵為王、侯二等。高祖末年,不是劉氏而稱王者,或沒有功勞不是天子所封而稱侯者,天下共同討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而被封為王者有九國,唯獨長沙王是異姓,而有功之臣被封為侯者有一百多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國和代國;常山以南,太行以東,過黃河、濟水,以及阿、甄以東一直到海邊,為齊國和趙國;從陳以西,南至九疑山,東含江、淮、谷、泗,直到會稽,為梁國、楚國、淮南國、長沙國,這些國的外圍都和胡、越接壤。而內地北到太行山以東,都是諸侯王的封地,大的諸侯王國有五六個郡,數十個城,設置百官,建造宮觀,超越本分,使用了天子的規模製度。漢朝廷只有河東、河西、河南、東郡、穎川、南陽,以及從江陵以西至蜀地,北從雲中至隴西,加上內史共十五個郡,而公主列侯的食邑有不少也在其中。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因為天下初定時,骨肉同姓者較少,所以廣泛地使庶子們強大起來,用以鎮撫四海,保衛天子。

  漢朝平定天下以後百年之間,諸侯王與天子的關係更加疏遠,有的諸侯王驕奢起來,習慣於聽從姦邪之臣的計謀去做淫亂之事,嚴重者謀反叛逆,輕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生命,喪身亡國。天子借鑒上古的辦法,然後加賜恩惠,使諸侯王得以施恩惠於子弟,並分封給他們國邑。所以齊分為七國,趙分為六國,梁分為五國,淮南分為三國,連同天子的支庶子被分為王者、諸侯王的支庶子被分為侯者,共有一百多個。吳楚反叛時,有的諸侯王先後因犯罪而被削減封地,因此燕、代失去了北部的郡,吳、淮南、長沙失去了南部的郡,齊、趙、梁、楚的支郡、名山、陂海也都被朝廷收回。諸侯的勢力漸漸衰弱,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對上足以完成貢職.對下足以供養祭祀,用來藩衛京師。而漢王朝直轄的郡有八九十個。交錯在諸侯王國之間,犬牙相臨,控制著要塞的地利.形成了本干強大、枝葉弱小的形勢,使尊卑分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臣遷恭謹地記載了高祖以來至太初間的諸侯王國的情況,用列表的方式記錄自始封年用以下各國興衰損益的時間,使後世得以觀覽。現今朝廷形勢雖強,處理好同諸侯王關係的關鍵在於以仁義為本。

無憂書城 > 歷史小說 > 史記 > 史記十表 >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回目錄:《史記十表》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明朝那些事兒7:大結局作者:當年明月 2長安的荔枝作者:馬伯庸 3易中天品三國 4大江東去作者:阿耐 5大生意人6 : 針鋒作者:趙之羽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