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本集團魯肅、周瑜和劉備集團使者諸葛亮的勸說,孫權審時度勢反覆掂量,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赤壁之戰由此發生。然而,歷史上對於這場戰爭的記載和描述卻是疑雲重重,歷史學家的看法也眾說紛紜,有人甚至認為那不過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遭遇戰。那麼,赤壁之戰的真相究竟如何?
這一集我們講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大約是三國時代最有名的一場戰爭。說起三國,很少有人不知道赤壁之戰的。這實在要歸功於羅貫中。因為《三國演義》中虛構成分最多的就是這一部分,寫得最精彩的也是這一部分。其實,對於這場戰爭,正史上的記載並不多,留下的問題倒不少,以至於史學界多次為此爆發「新赤壁之戰」。牽涉到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一,誰的戰爭;二,規模如何;三,時間地點;四,勝敗原因。在這些問題上,歷史學家們各執一詞,甚至針鋒相對。比如曹方投入的兵力,就有說實際五十萬和其實五千人的(此外還有四十萬、三十萬、和二十多萬三種說法),分歧之大可見一斑。《百家講壇》不是學術論壇,無法在這裡討論這些問題,只能談一點「個人意見」。
事情還得從第一個問題說起,那就是這場戰爭究竟是為誰發動的。眾所周知,曹操此番南下,是為了伐劉表、奪荊州。這個目的在劉琮投降、劉備戰敗、江陵落陷以後,應該說就已經實現了。這才有賈詡勸曹操就此收手的說法,這事我們在《天生奇才》一集已經講過了。當然,劉備雖然成了「窮寇」,但「人還在,心不死」,應該追他一追。不過我以為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曹操準備在消滅劉備以後,一鼓作氣再消滅東吳。《三國志?賈詡傳》說:「太祖破荊州,yù順江東下。」這個「順江東下」難道只是為了消滅劉備嗎?周瑜出征前,孫權跟他說什麼?孫權說:「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如果這回曹操當真打的只是劉備,孫權恐怕就該說,瑜哥呀,你先打著試試看。打得贏就打,咱撈一把;打不贏就回來,咱不管那「劉皇叔」的死活了。
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那麼,後面的問題也就好解決了。結論應該是:這是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地點則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即原蒲圻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主張赤壁之戰是「小戰」的學者,對這場戰爭的描述大約是這樣的: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出兵,八月劉表病亡,九月劉琮投降。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遂親率精騎五千,以一rì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趕劉備,兩軍相遇於當陽。劉備敗走夏口,曹操軍進江陵。在獲得了大量軍需物資後,曹操又立即順江而下,結果和溯流而下的孫劉聯軍不期而遇,倉促之間打了一次「遭遇戰」。因為是不期而遇,因為是倉促應戰,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曹操打敗了。
顯然,如果贊成這個說法,就得承認戰爭發生的時間是在十月。因為到了十二月,曹操的後續部隊也該到了,兵力不會只有五千。那麼,曹操這個五千精兵在十月份趕到赤壁是幹什麼的呢?當然是打劉備的,不是打孫權的。據《三國志?程昱傳》,當時「劉備奔吳」,而曹操的許多謀士都斷定孫權會殺了劉備,只有程昱不以為然。曹操是否以為然呢?沒說。因此可以想像曹操當時的判斷,是孫劉不會聯盟。但沒有想到他們居然聯盟了,而且集結了五萬兵力。五千人對五萬人,當然不是對手,也當然是「小戰」。
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和證據,證據就在《三國志?諸葛亮》。據此傳,當時諸葛亮對孫權說:「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rì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按照這個說法,曹操的兵力就只有五千,而且就是從襄陽到江陵一路急行軍趕過來的那支騎兵。
但這裡又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曹操果真只帶了五千人東下,那麼,當周瑜帶了三萬人馬前來救援時,劉備為什麼還要說「恨少」?可見曹操的兵力少說也有十萬。或者說,諸葛亮說這話時只有五千,後來就不止了。這就需要時間,因此戰爭應該發生在十二月。至於交戰地點,湖北省史學家已有「文武赤壁」的說法(即浦圻赤壁因赤壁之戰而為「武赤壁」,黃州赤壁因為蘇東坡的詞賦而為「文赤壁」),就不討論了。
其實,只要曹操的矛頭所向是孫權,或劉備捎帶孫權,或孫權捎帶劉備,他就不會如此輕敵。當陽一戰,劉備已是敗軍之將、驚弓之鳥,五千精兵或許可以對付。但孫權就不一樣了。諸葛亮的說法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這情況曹操不會不知道。所以他要打孫權,就不能只有五千人。實際上《三國志?周瑜傳》說的很清楚:「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怎麼會只有五千?只不過我們搞不清到底是幾十萬而已。曹操自己的說法是八十萬,這當然是吹牛。但打個對摺,也有四十萬;再打個對摺,也有二十萬。周瑜計算的結果,就是這個數。有學者認為,周瑜計算的,是曹操的全部兵力,不是參戰部隊的數字。那麼再打個對摺,也有十萬。何況,追趕劉備的那五千人是騎兵,哪來「首尾相接」的船艦,火燒赤壁又從何說起?所以,赤壁之戰是「遭遇戰」的說法,恐怕只能算一家之言。
戰爭的目的和規模確定以後,剩下的就是過程和結果了。
作為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赤壁之戰有四個階段,即決策、準備、交戰、完成。這個過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寶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但是,我們不得不十分遺憾地指出,文學不是歷史。《三國演義》花了八回篇幅濃墨重彩加以描述的戰爭過程,尤其是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竟大多是虛構的。
這裡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歷史上完全沒影的,比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闞澤獻書」、,以及「借東風」等等。還有一種是有點影兒,但被移花接木或者誇張放大了。比方說「蔣干中計」,就不完全是無中生有。至少,蔣干這個人是有的,也到過周營。但可惜,那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資治通鑒》記載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當然沒有上當受騙盜什麼書。這個故事我們以後再說。
另一件有點影的事是「草船借箭」。但事情發生得更晚,是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不過是發生在孫權身上,而且也不是為了借箭。這事我們也以後再說。事實上,「草船借箭」在技術上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已經算過這筆帳了,這裡不討論。
看來,《三國演義》裡面的許多好戲,歷史上都沒有演過。
實際上,對於這場戰爭,正史的記載十分簡略,而且陳壽自己的說法也很矛盾。比方說,赤壁那一場大火是誰放的?就有兩種說法。《先主傳》和《周瑜傳》說燒船的是孫劉聯軍,《郭嘉傳》和《吳主傳》說燒船的是曹操自己。為了不影響讀者的閱讀情緒,我把兩種說法都列在下面,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這一點,直接閱讀下文。
關於燒船一事的兩種說法是:
《先主傳》說:「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郭嘉傳》說:「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吳主傳》說:「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並進,遇於赤壁,打破曹公軍。公燒其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甚至說,事後曹操曾經寫信給孫權,說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按照這個說法,就連曹軍的戰艦,也是曹操自己燒的,沒周瑜什麼事,更沒有諸葛亮什麼事。
曹操的這封信當然不一定靠得住,但也不是一點影兒都沒有。我認為比較靠得住的,應該是《周瑜傳》的說法:「時曹公軍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也就是說,曹軍從江陵順將而下,孫劉聯軍從樊口逆流而上,兩軍在赤壁相遇,結果曹軍敗北,只好「引次江北」,把戰艦停靠在對岸的烏林(在今湖北省洪湖市)。
為什麼兩軍剛一交戰,曹操就敗了呢?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提出了四個「直接原因」。第一,曹軍中瘟疫流行,病者甚多,減弱了戰鬥力。這也是有旁證的。《三國志?武帝紀》說:「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蔣濟傳》也說:「大軍征荊州,遇疾疫。」第二,曹軍不習水戰,站立尚且不穩,哪裡還能打仗?第三,曹操料敵不周,自以為來勢洶洶勢不可擋,沒想到會遭遇迎頭痛擊。第四,兩軍狹路相逢,又在江中,曹操人多不頂用,陸軍就更是用不上。因此張先生說,在這種情況下,本來處於優勢的曹操,反倒處於劣勢了。
這四個原因,差不多都被周瑜和諸葛亮料到了。比方說生病,周瑜就料到了。不習水戰,周瑜和諸葛亮都說到了。還有一點也不能不指出,就是曹操打的是「侵略戰爭」,孫劉聯軍打的是 「保衛戰」。兔子急了也咬人,何況是周瑜和劉備?我們看史料,孫劉聯軍這邊,鬥志是很昂揚的。我相信,當他們來到赤壁時,將士們很可能是摩拳擦掌躍躍yù試。曹操那邊呢?似乎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兩軍相敵勇者勝。孫劉聯軍的初戰告捷,並不奇怪。
初戰失利後,曹操不得不停止前進,把戰船靠到北岸。這時已是寒冬,北風勁吹,船艦顛簸,曹軍中又一堆病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曹操下令將戰艦連鎖在一起,陸軍則在岸邊安營紮寨。這個做法,是曹操自己的決策,還是某個謀士的建議,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沒龐統什麼事。《三國志?龐統傳》的記載就很清楚,他沒有參與這場戰爭。
這情況孫劉聯軍馬上就知道了。據《三國志?周瑜傳》,這時周瑜的部將黃蓋對周瑜說:「今寇眾我寡,難以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由此可見,此戰曹操的兵力是多餘孫劉聯軍的,這才有「寇眾我寡「的說法。但此時曹軍已經大面積地感染了某種嚴重的傳染病,失去戰鬥力,而且已經戰敗了一次,又犯了戰艦相連的錯誤,黃蓋才提出放火的建議。
周瑜然其計,於是黃蓋詐降縱火,曹軍打敗。據說黃那天準備戰艦數十艘,都裝滿了柴草,又澆上了油,蒙上篷布,插上旗幟,浩浩蕩蕩駛向北岸。曹操的部隊都跑出來伸長了脖子觀看,指指點點說黃蓋投降來了,沒想到黃蓋的船駛過來以後,竟是一起放火。當時東南勁吹,火勢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的戰艦和軍營全都著火,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有的被燒死,有的被淹死,人仰馬翻,只好撤退。撤退之前,大約又把剩下的船也燒了,這就是《吳主傳》所謂「公燒其餘船引退」。這樣講,就都講通了。
曹操這次敗退十分狼狽。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曹操在船被燒了以後(該書說是劉備燒的),率領殘餘部隊「從華容道步歸」。當時道路泥濘,無法行走,天上又刮著大風,曹操就命令「羸兵」背草填路。羸,音雷,瘦弱的意思。所謂「羸兵」就是部隊中戰鬥力較弱的那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傷病員。這些弱者剛剛把路修得勉強可行,騎兵就沖了過來,全然不顧羸兵的死活。結果,羸兵被衝過去的人馬所踐踏,陷在泥濘之中,死於非命。我不知道這些羸兵是哪一部分的,是曹操自己從北方帶來的,還是投降了的劉琮部隊;也不知道他們是原本就體弱傷殘,還是在這次戰爭中感染了疾病。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應該被救助的對象。按照人道主義原則,曹操應該讓這些羸兵先走,自己率精兵斷後。但那個時代似乎並無人道主義觀念,曹操就更沒有。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採用的就是這個說法。由此可見,赤壁之戰曹操失利,一是因為被燒,這才決定撤軍。所以裴松之在《賈詡傳》的注文中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也就是說,首先是因為遇到了「**」或者「禽流感」(疾疫大興),削弱了戰鬥力(以損凌厲之鋒)。其次是因為沒想到寒冬臘月居然颳起了東南風(凱風自南),讓黃蓋火攻得手(用成焚如之勢)。曹操的兵敗,實在是運氣不好。
其實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曹操的失敗,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對此,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有很好的總結。我們知道,本來,曹操的優勢是很明顯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不敢與之爭鋒,有政治上的優勢;第二,曹操奪得荊州,威震四海,以新勝之軍戰喪膽之師,有氣勢上的優勢;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聯軍,有軍事上的優勢。張先生的書裡面說的就是這四條。那麼,曹操為什麼還是敗了呢?
也有幾個原因。根據張先生的分析,也參考其他學者的觀點,我認為,主要是戰略有誤。也就是說,曹操似乎沒有明確他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是奪取荊州,還是奪取江東?是消滅劉備,還是連孫權也一起幹掉?現在看來,似乎是後者,或兼而有之,總之是不明確。其實,曹操的胃口不該這麼大。他應該把他的戰略目標鎖定在荊州和劉備。如果是這樣,他的做法就應該是在當陽打敗劉備後,乘勝追擊,趕在劉備逃往夏口之前將其一舉殲滅,說不定連魯肅也一起俘虜了。即便不能消滅劉備,也可以把他堵在路上,隔斷他和江東的聯繫,逼他南下投奔蒼梧。那樣一來,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然後不知為什麼,曹操竟放過劉備,掉轉頭來直撲江陵。其實江陵那些軍需物資完全可以留給後續部隊去解決。劉琮已經投降了,襄陽已在手中,江陵豈非囊中之物?放劉備可是放虎歸山。不過,也還不要緊。這時,曹操也仍然可以在稍事停留後,即馬不停蹄迅速東進,急破劉備與孫劉聯軍形成之前。要知道,這事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只有孫劉不聯盟,單單消滅一個劉備,曹操的力量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曹操卻在江陵停了下來,而且一停就是兩個月。當然,這時他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安頓荊州吏民,包括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文聘為江夏太守,釋放被劉表囚禁的韓嵩,封剻越等十五人為侯。這些工作也是要做的。但既然如此,就該接受賈詡的建議,乾脆用懷柔政策使江東臣服。可是他不。在江陵停留了不長不短的兩個月後,又匆匆東進了。在這裡,事情壞就壞在「不長不短」這四個字上。如果停留的時間短,孫、劉的聯盟就還沒形成,曹操的敵人就只有劉備一個;停留的時間長,戰爭的準備就更充分,作戰的時間也更合適。比如在來年開chūn以後再進軍赤壁,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麼多麻煩了。
曹操甚至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將率軍進攻夏口,把夏口拿下,或者把守在夏口。我們知道,當時劉琦在夏口,手上有一萬人;關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萬人。劉備兵敗當陽後,無法再去江陵,遂「斜趨漢津」(漢津是一個渡口,在今湖北省荊門境內),和前來接應的關羽回合,渡過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劉琦,一起到了夏口。這個時候,曹操如果以那五千輕騎兵去打劉備,是有風險的。但是,派大軍(步兵和騎兵)從襄陽出發,或者從江陵出發去打,則是可能的。至少,大軍壓境於夏口,對孫權集團就是威懾。那時候,不要說張昭他們,就連孫權後,態度恐怕都會變。
其實一開始曹操就應該以陸軍為主力,走陸路向東挺進,扼江兩岸,尋找合適的戰場。曹操的陸軍是久經沙場的,水軍卻問題多多。自己訓練的沒有戰鬥經驗,荊州投降的又離心離德。這樣的隊伍,怎麼可以做先鋒隊,又怎麼可以做主力軍?
就算這些都沒做,或者都錯了,曹操也還有一次機會,那就是當他的部隊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遇到疾病的時候,立即停下來,甚至退回江陵。留在巴丘,孫劉聯軍會不會迎上來,這不好講;但退回江陵,這場戰爭肯定可以避免。可以說,曹操是一錯再錯。
那麼,身經百戰又老謀深算的曹操為什麼會犯這麼多錯誤呢?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思想上的驕傲輕敵」,並說是史家共識。這是有道理的。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對孫劉聯盟的可能性估計不足,總認為孫權會像孫康那樣,把劉備的人頭送來。但他沒有想到,孫權不是公孫康,此時也不是彼時。王夫之的《讀通鑒論》說,曹操之所以能夠蕩平北方,就因為諸侯自相殘殺,最好只剩下孫、劉兩家。這兩家要是再不團結,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孫劉聯盟,那是勢在必行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曹操之敗,在於輕敵;孫劉之勝,在於聯盟。這是最重要的原因。至於曹操沒有看出黃蓋是詐降,沒有想到冬天也會刮東南風,都是小問題了。
此外,曹操的失敗,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老了。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在《論赤壁之戰立的周瑜、諸葛亮、張昭》一文中列了一個年齡表。他說,赤壁之戰這一年,孫權二十七歲,諸葛亮二十七歲,周瑜三十歲歲,魯肅三十七歲,曹操五十四歲。因此吳晗先生說,這一仗不但是弱的打敗了強的,被攻的打敗了進攻的,哀兵打敗了矯兵,而且是「青年打敗了老將」。其實吳晗先生少算了一個人,就是劉備,四十七歲,。但即便加上劉備,孫劉聯軍這邊,統帥的平均年齡也只有三十四歲,正好是周瑜的年齡。周瑜是孫劉聯軍的總指揮。所以,赤壁之戰也可以說是周瑜打敗了曹操,三十四歲的打敗了五十四歲的。
不過曹操到底是曹操。雖然老了,敗了,笑傲江湖的英雄本sè卻依然故我。《山陽公載記》說,曹操從華容道衝出去後,喜形於sè。大家問他為什麼,曹操說,劉備確實是我的對手(劉備吾儔也),可惜動作稍微晚了一點。如果在這個地方堵住放一把火,我們只怕連骨灰都沒有了。過了一會兒,劉備當真來放火,但曹操已經走了。順便說一句,這些內容,被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鑒》時刪去。再順便說一句,整個過程都沒關羽什麼事。
赤壁之戰是曹操南征北戰中遇到的最大挫折,但是曹操又笑了。那麼,他能笑到最後嗎?
請看下集: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