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歷史小說 > 易中天品三國 > 結束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三、南方對抗北方

結束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三、南方對抗北方

所屬書籍: 易中天品三國

所謂「南方」,在這裡指的是長江一線的三個州——益州、荊州、揚州。這三個州,在當時都是「欠發達地區」。正因為「欠發達」,所以,在「前三國時期」(董卓入京至赤壁之戰),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主戰場就不在這裡。那些實力較小的軍閥就鑽了空子,在這三個州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比如劉焉、劉表和孫策。
  曹操剛剛戰勝袁紹的時候,孫權身邊便已經有人打起了「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主意,孫策能夠在揚州南部成氣候,說起來也是一個異數,因為長江一線這三個州原本都姓劉。據《後漢書?劉焉傳》,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為了對付黃巾起義,朝廷接受劉焉的建議,加大州官的權重,改刺史為州牧,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以居其任」。第一次派出的,有太僕黃琬,任豫州牧;宗正(管皇族宗室的部長)劉虞,任幽州牧。劉焉自己,則任益州牧。這三個州牧,有兩個是宗室,即劉焉和劉虞。後來,朝廷又任命劉表為荊州牧,劉繇為揚州牧。
  四個宗室州牧,有三個在長江一線。劉焉在益州,劉表在荊州,劉繇在揚州。這三個州,情況不一樣。這三個州牧,處境也不一樣。就發達程度而言,大約是揚州最好,荊州次之,益州最差。就個人處境而言,則剛好相反,是劉焉最好,劉表次之,劉繇最差。劉繇本人既非封疆之才,揚州本地也被一分為二。長江以西被袁術佔領,長江以東被孫策覬覦。結果劉繇兵敗病逝,揚州六郡中的吳郡、會稽、丹陽、豫章落入孫策手中,成為後來孫吳政權的基礎。
  孫權接手孫氏政權,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這時曹操與袁紹正相持於官渡,勝負未知。但是到了這年十月以後,也就是曹操剛剛戰勝袁紹的時候,孫權身邊便已有人打起了「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主意。這個人就是魯肅。魯肅的這個規劃,堪稱「東吳版」的《隆中對》。它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適當時候奪取荊州,進而佔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這就與諸葛亮七年後隆中為劉備所做規劃,有著驚人相似之處,即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是「南方對抗北方」。只不過魯肅說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諸葛亮說的,則是曹操、孫權、劉備。但概念一樣。荊州在劉表手裡,就是曹操、孫權、劉表。荊州在劉備手裡,就是曹操、孫權、劉備。事實上,劉表一去世,劉琮一投降,魯肅和孫權就馬上做了調整。不但將「劇中人」由劉表換成了劉備,而且對荊州的策略也由對峙變成了聯合。
  由此可見,後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魯肅的作用極為重要。眾所周知,沒有孫劉聯盟,就沒有赤壁之戰;沒有赤壁之戰,就沒有三國鼎立;而孫劉聯盟的主動權又在孫權那裡。孫權不肯聯盟,劉備、諸葛亮就沒辦法。那麼,孫權為什麼決心連劉抗曹呢?原因之一,就因為魯肅在七年前已把話說透了。在那次「合榻對飲」的密談中,魯肅不但為孫權做出了戰略規劃,而且講明了這一規劃的依據,即「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卒即猝)。我們知道,對於政治家來說,最怕的是形勢不明朗,目標不明確。魯肅為孫權分析了形勢,孫權心裡就有數了。漢室既然不可復興,那麼,「由霸業而帝業」就是可能的;曹操既然不可猝除,那麼,「先三分後一統」就是必須的;孫權的路線既然是與曹操「劃江而治」,那麼,「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但是,南方弱小,北方強大。南方要想對抗北方,就非聯合不可。這正是魯肅要極力主張與劉備聯盟,孫權也要去趟赤壁之戰那汪渾水的原因。
  赤壁之戰實在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關鍵。由於這場戰爭,鼎立之勢已現,對峙之勢已成,顯然,魯肅「榻前對策」的意義,絕不亞於諸葛亮「隆中對策」。事實上,儘管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戰略規劃堪稱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但劉備三顧茅廬那會兒,卻並沒有條件實施。如果沒有魯肅的力主聯盟和周瑜的力主抗戰,劉備的前途也實在堪憂。所以,劉備後來跳了龍門,不但應該感謝諸葛亮,也應該感謝魯肅的。
  其實劉備還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曹操。曹操如果不打荊州,事情或許又會兩樣。但是,曹操這一仗,看來是非打不可。第一,他必須奪取荊州。奪取了荊州,尤其是佔領了江陵,逆流而上可攻取益州,順江而下可攻取揚州。這也是後來劉備和孫權要拚命爭奪荊州的原因。相反,如果放棄或者丟失了荊州,則曹操勢力便再也無法達到長江以南,這一點已為此後事實所證明。
  第二,曹操必須消滅劉表。劉表是什麼人?他不僅是荊州牧,還是宗室、名士、軍閥。也就是說,他既是軍閥割據的地方勢力,也是士族階級的代表人物。這樣的人物,在袁術和袁紹死了以後,就只剩下劉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已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丞相,正準備建設他的「法家寒族」政權,豈能再容劉表?再說劉備也在他那裡,正好一鍋端了。
  第三,曹操還想威脅孫權。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孫權送兒子做人質,被孫權拒絕,曹操很可能就把孫權列入了黑名單。征荊州,滅劉表,至少可jǐng告孫權一下。這才有他寫給孫權的那封「恐嚇信」。可惜曹操的這個想法完全落空。孫權沒被嚇著,反倒和劉備聯合,一把火把他燒得焦頭爛額。他的腳步再也不能邁過長江。這一仗,曹操失大於得。
  所以,赤壁之戰實在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關鍵。由於這場戰爭,鼎立之勢已現,對峙之勢已成。此後,南方和北方也曾有過征戰,比如曹操南征孫權,關羽北戰襄樊,但不是無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滅亡(如關羽),誰都不能再向前邁出一步,等於賠本買賣。
  夷陵之戰確立了南部中國東西並存共拒北方的格局
  有成效的是東西之戰,即劉備的奪益州和孫權的奪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劉璋投降,益州歸了劉備,劉備以荊州牧的身份兼領益州牧。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關羽被殺,孫權入江陵,荊州大部歸了孫權,孫權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領荊州牧。至此,南方成了孫權、劉備兩大軍閥的舞台。問題在於這些人物的「行頭」。我們知道,孫權這個「徐州牧」,是劉備表薦的;劉備這個「荊州牧」,也是孫權同意的。他們的「行頭」,是相互贈予的,至少也是互相承認的。現在,徐州牧變成了荊州牧,荊州牧則變成了益州牧,這就亂了套,也得不到承認。這就等於把臉撕破了。因此,孫劉聯盟必將破裂,他們之間也必將有一次戰爭,這就是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意義是確立了南部中國東西並存共拒北方的格局。此前,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既有聯合又有鬥爭。孫權方面,以周瑜、呂蒙為代表,主張「吞劉自大」;劉備方面,以劉備、關羽為代表,也常懷「吞吳之心」。矛盾的焦點,就在荊州。這才有陸遜的白衣渡江偷襲江陵,劉備的傾國出兵直下猇亭。由此也可見荊州的重要性:赤壁之戰是荊州之戰,夷陵之戰也是荊州之戰。曹操曾經得到了荊州,但得而復失。劉備也曾經得到了荊州,也得而復失。於是曹操只好退回北方,劉備也只能退守西蜀。那麼,終於得到並且保住了荊州(準確地說是南郡、江陵)的孫權,怎麼也不能一統天下呢?
  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中原得鹿不由人」(溫庭筠詩)。

無憂書城 > 歷史小說 > 易中天品三國 > 結束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三、南方對抗北方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清明上河圖密碼作者:冶文彪 2乾隆皇帝作者:二月河 3大生意人5 : 突圍作者:趙之羽 4艱難的製造作者:阿耐 5大江東去作者:阿耐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