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戰爭的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想當然的把金融領域的開放理解成普通行業的開放是極端危險的。
貨幣是一種商品,而它不同於其它一切商品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社會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機構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商品,對貨幣發行的控制是所有壟斷中的最高形式!
中國的貨幣發行原本為國家所控制,也只有國家控制貨幣才能保障社會結構的基本公平。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中國的貨幣發行權將處於危險境地。
普通人可能會認為中國的貨幣就是人民幣紙幣,只有國家才能印刷和發行貨幣,外資銀行怎麼可能自己印人民幣呢?其實外資銀行們根本不必印發人民幣就能「創造」貨幣供應。它們會引進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金融產品,以各種方式創造債務工具並使之貨幣化,這就是貨幣的類似物「流動性」。這些金融貨幣完全具備實體經濟領域貨幣的購買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銀行將參與中國人民幣的貨幣發行。
如果當外資銀行「創造」的人民幣信貸總量超過國有商業銀行時,它們實際上就能夠架空中國的中央銀行,控制中國貨幣的發行權!它們將有能力和意圖來惡意製造貨幣供應的波動,從而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血洗中國人民的財富,就像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經濟危機一樣。
當外國銀行勢力日漸坐大之後,通過金錢與權力的交易,金錢與金錢的交易,金錢與名譽的交易,金錢與學術的交易,來形成一個中國前所未有的「超級特殊利益集團」的「強強聯合」 的局面, 它們將通過提供巨額信貸來獎勵那些與它們「心心 相印」的地方政府,它們將物色和重點栽培「有潛力」的新一代政治新星,以圖長期政治回報,它們將通過提供學術研究項目基金,來「鼓勵和支持」對其有利的各種學術研究成果,它們將大量資助各類社會團體來影響公共議程,從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強大的「主流民意」,它們將慷慨支持新聞媒體的市場化運作,來反應社會對外資銀行的「積極評價」,它們將使用高額投資回報來左右出版機構的選題方向,它們將大手筆投資醫藥行業,包括系統性地妖魔化中醫,它們還將逐步向教育領域,法律系統,甚至軍隊系統進行滲透。在一個商品社會裡,沒有人會對金錢具有「免疫力」。
外國銀行勢力還將通過投資來控制中國的電信,石油,交通,航天,軍工等國有壟斷行業,畢竟沒有法律規定國有壟斷行業不能從外資銀行貸款和融資。而外資銀行一旦成為中國國有壟斷行業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它們將掌握這些中國的「核心資產」的命脈,外資銀行可以隨時切斷這些重要企業的資金鏈,從而導致中國核心產業部門的癱瘓。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當然是為了賺錢,但不一定是常規的賺法。
金融開放所面臨的戰略風險遠不是金融業本身那麼簡單,它涵蓋了整個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稍有閃失則後果不堪設想。令人遺憾的是,在受中國保護的國有行業名單中,竟然沒有最應當受到保護的金融業。目前中國國產的銀行家與歐美200多年「血雨腥風」中殺出來的銀行巨頭們,完全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這就好比讓一個單薄的初中生去和拳王泰森同台較量,人們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可以預測最後的結果。
由於金融開放的戰略風險涉及全局,現有的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分業監管已經不可能承擔這樣綜合性跨行業的戰略風險監督重任,建議組建「國家金融安全委員會」將三者的職能統一起來,直屬最高決策層。大力加強金融情報研究,加強對外資銀行中的人員背景,資金調動,戰例收集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工作。建立國家金融安全保密等級(Security Clearance) 制度,重要金融決策者必須通過該制度審 核。必須考慮對外資銀行可以涉及的行業進行「軟限制」。制定中國突然陷於金融危機的各種預案,並定期演練。
金融安全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遠比戰略核武器更需要嚴密監督的領域。在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金融安全監管機制之前就貿然全面開放,乃是取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