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4.1 德國工業險遭「閹割」,羅斯福之死挽救了德國!

4.1 德國工業險遭「閹割」,羅斯福之死挽救了德國!

    1945年,就在戰爭即將結束之前,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擾著羅斯福,這就是戰後究竟如何處置德國,才能確保未來「美利堅治下的永久和平」不會遭遇德國再度崛起的挑戰。
    無論是曾經的英國霸主,還是後起的美國領袖,在保持他們統治下的世界秩序時,最擔心的就是像德國這樣蒸不熟煮不爛,而且腦後生有「反骨」、極具爆發潛力的「和平破壞者」。從1914年到1939年的25年里,德國兩次挑戰世界秩序,兩次都讓全世界傷筋動骨,羅斯福不得不仔細掂量,會不會有第三次呢?如果前兩次拖垮了大英帝國,第三次可就是沖著美國來的了。一戰之後,德國被戴上幾乎永遠掙脫不了的戰爭賠償枷鎖,《凡爾賽條約》嚴苛的限制更是緊緊地綁住了德國軍事工業的手腳。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德國竟然用了僅僅20的時間,就再次打得英法老牌殖民帝國滿地找牙,想起來就令羅斯福心驚肉跳。
    在羅斯福的戰後設計中,大英帝國將被肢解,而蘇聯會是美國的貿易夥伴,而這個愛鬧事的德國呢?最好是進行「工業閹割」,永絕後患。正如曹操當年在白門樓擒住呂布,呂布大叫繩子綁得太緊,曹操回道:「縛虎不得不急也。」在羅斯福的授意下,財政部長摩根索制訂了「摩根索計劃」,將德國的重工業基礎徹底摧毀,使德國經濟退回到100年前的農業時代。
    羅斯福1945年4月突然去世後,杜魯門總統和一大批反對羅斯福戰略的人,聯手推行戰後的「修正主義」,顛覆了羅斯福的戰後方略,開始步步緊逼蘇聯,迫使斯大林放棄了與美國合作的希望,拒絕加入布雷頓森林主導下的美元體系,從而被逼上了冷戰的道路。
    誰是美蘇對抗戰略的主要推手呢?顯然是英國!丘吉爾始終是反蘇的急先鋒,因為他明白,如果羅斯福執意要肢解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的話,那麼英國的勢力將被壓縮回英倫三島,世界霸權談不上了,甚至連歐洲盟主的地位也難保。簡單地說,英國將被徹底地邊緣化。如果將蘇聯樹成了美國的主要靶子,用蘇聯置換德國的位置,那麼英國就將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盟友,英國的利益就好商量了。
    丘吉爾的如意算盤是借美國之手剷除德國,接著就像一戰之後那樣,再逐漸排擠美國的勢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憑藉龐大的英鎊區資源,英國最終會緩過氣來,到那時世界照樣還是大英帝國的天下。至少在1941年,丘吉爾看到的戰後世界應該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
    羅斯福豈能看不透丘吉爾肚子里的小九九。1941年8月13日和14日,此時美國尚未參戰,羅斯福與丘吉爾在阿根廷討論《大西洋憲章》時,雙方就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焦點就是英國的帝國特惠制所形成的英鎊區。羅斯福之子艾略特·羅斯福對雙方爭論的記錄栩栩如生:
    丘吉爾嚴肅地說:「英帝國的貿易安排是……」
    羅斯福立刻打斷了丘吉爾,「是的,帝國特惠制就是一個例子。那些在印度和非洲,乃至整個近東和遠東的殖民地人民,(正是由於帝國特惠制)仍然處於目前的落後狀態。」
    丘吉爾的脖子漲得通紅,探出身子質問:「總統先生,英國目前並不打算討論帝國體系內的特惠制問題。貿易使英帝國強大,這一政策應該繼續,這也是英國的部長們開出的條件。」
    羅斯福慢慢地回答道:「你看,在這一問題上,我們的看法是不同的。我堅信如果我們要取得穩定的和平,就必須促進落後國家的發展……而18世紀(殖民主義)的辦法肯定行不通……無論你的部長們建議什麼政策,那種從殖民地掠奪原材料,而拒絕提供給當地人民回報的辦法是行不通的。20世紀的方式是幫助那些國家進行工業化……」
    丘吉爾惱羞成怒地咆哮起來:「你指的是印度!」
    羅斯福淡定地說:「是的。我不相信我們能夠進行一場反抗法西斯奴役的戰爭,同時不解放被落後的殖民政策所奴役的全世界殖民地的人民。」…
    事後,羅斯福教導自己的兒子:「我們要從一開始就向英國人表明,我們不打算做那個『愛幫忙的查理』,被英國人用完就永遠拋在腦後的傻瓜。」
    羅斯福明顯感到他的對英和對蘇政策一直受到國務院的強烈抵制。1943年底他曾這樣透露了自己的疑惑:「我發現許多次國務院的人試圖藏匿給我的信息,或是拖延,或是阻攔,因為這些職業的外交家們並不認同我的看法。他們應該去為丘吉爾工作。事實上,長久以來,他們確實是在幫英國人……6年前就有人建議我徹底清洗國務院。它太像英帝國的外交部了。」
    羅斯福死後,英國人得逞了!杜魯門在國務院勢力的推動下,終於將蘇聯鎖定為美國的頭號敵人。
    德國人卻意外地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從1945年到1946年,美國駐德國的佔領軍正在陸續執行「閹割」德國工業的「摩根索計劃」,涉及被拆除的T廠多達1600餘家,軍事基地被美軍裝好了炸藥,沉悶的爆炸聲此起彼伏;大量工廠正在被拆除,設備被運走;漢堡的碼頭,克虜伯的軍火產業,賓士的汽車工廠,容克的戰鬥機生產線,IG法本的化學基地,甚至整個魯爾工業區都危在旦夕。摩根索計劃遠比盟軍的重型轟炸機對德國工業的摧毀更加徹底。
    1947年,美國對德國的政策發生了突變。拆除德國工業設施的工作基本叫停,甄別原政府官員中納粹分子的「去納粹化」工作,轉變為吸納第三帝國統治精英進入新政府的選拔程序,對德國戰犯的懲罰被大大弱化了,克虜伯等軍火大佬們被特赦,沙赫特等金融骨幹被包容,馬歇爾援助計劃的滾滾美元將替代摩根索摧毀德國工業的陣陣硝煙。
    那麼,在飽受戰火摧殘的德國,特別是在盟軍連續大轟炸的斷壁殘垣中,德國到底還剩下多少工業實力呢?
    盟軍在進行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中,將轟炸的主要目標鎖定在交通運輸方面,而不是德國的工廠本身。這是因為希特勒已經將德國工業的生產能力進行了充分的疏散,最後只需要集中組裝就能使軍事裝備有效地投入戰爭。盟軍發現分散轟炸成本過高,效益極差,而只要炸癱德國的交通運輸系統,就能阻止德國軍事工業的最終輸出能力,而這些交通目標是顯而易見和容易摧毀的。
    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使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70,煤礦減產僅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了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  「德國工業75%安然無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以大眾汽車為例,希特勒曾高度關注「國民汽車」項目,甚至親自參與設計了「甲殼蟲」汽車,它們在戰爭中並未大量生產,但耗資20億馬克的工廠規  模及設備先進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它比福特汽車公司的戰時工廠還大50%。
    1939年底,大眾公司完成了第一階段80%的廠房、機械和設備投資。儘管德國政府從財政上全力支持該項目,但如此巨大規模的投資仍然顯得財力不足,政府不得不強制要求1/4的德國人每月支付25馬克來分期購買尚未生產的「國民汽車」。到二戰結束時,33.6萬德國人已經預付了26.7億馬克,卻沒有拿到一輛汽車,因為大眾被迫轉向軍用汽車的生產。以這樣驚人的投資所興建的超大型工廠,在整個歐洲甚至包括美國在內,都是企業家們難以想像的。
    盟軍的戰略轟炸對大眾巨型工廠的破壞被大大高估了,生產能力的損傷並不嚴重。盟軍沒有拆除這家工廠,結果,大眾的汽車生產能力迅速恢復。它在1946年和1947年平均每天生產近30輛「甲殼蟲」汽車,1950年每天已經超過300輛,1955年為1000多輛,而到了1960年底達到整整8000輛。此時,大眾汽車已向美國出口了近50萬輛汽車。如果沒有這座戰前就投入巨資、歷時5年興建的現代化廠房,德國人不可能在戰後幾年內修建如此規模和裝備精
良的T廠。無論是馬歇爾計劃,還是牛歇爾計劃,沒有德國積累多年的強大工業實力,所謂經濟復興根本無從談起。
    摩根索計劃對德國工業的傷害並不嚴重,主要是美國佔領軍要承擔修復城市基礎設施,清理廢墟,救助平民,維持秩序等繁重的日常T作,還沒有騰出足夠的人手來拆除德國的工業設施。據估計,在1600多家上了黑名單的工廠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工廠遭到了無法修復的損傷,大部分企業在幾個月的維修之後,即可投入正常生產。最終,德國工業被拆除的部分不及生產能力的l/10。
    這樣,德國在戰爭中和戰後,保留了大約70010的工業實力,從生產組織體系到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都未受重大損失,他們在吃飽了肚子,補充了原材料庫存,有了足夠的能源供應,只待訂單的出現,就隨時可以開動機器設備,重新生產出技術先進、質量優異的工業產品。
    這才是德國復興的真正基礎!
    在德國經濟走向正軌之前,還需要解決一個迫切的問題,這就是貨幣的困境。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4.1 德國工業險遭「閹割」,羅斯福之死挽救了德國!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貨幣戰爭3 金融高邊疆 2貨幣戰爭1 升級版 3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4貨幣戰爭 5貨幣戰爭2 金權天下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