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篡金自立」,開啟了美債帝國的貨幣大貶值時代。
隨著「美金」變成了「沒金」,世界貨幣市場陷入了空前混亂。人們爭先恐後地逃離美元,資本大規模湧向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尋求避難。為扭轉美元信心瀕於崩盤的危險局面,尼克松宣布了減稅,凍結工資和物價90天,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征10%的臨時關稅,「以確保美國商品不會因不公平的匯率,而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由於美元超發造成的大幅貶值,進而導致全球匯率紊亂,在尼克松的嘴裡,卻變成了其他國家在刻意操縱匯率,在貿易中試圖奪走美國人的飯碗。看來,美國顛倒黑白的匯率操縱指責,並非今日的發明!但是,這樣本末倒置的邏輯,連美國人自己也覺得不太好意思。當美聯儲主席伯恩斯警告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美國的貿易夥伴可能會報復的時候,康納利輕蔑地回答:「隨他們去吧,他們能怎樣?」
但是,來自歐洲的憤怒是明確而堅定的,歐洲人毫不含糊地表示,歐洲的中央銀行們已經很不情願持有美元,如果美國不同意重新確立穩定的匯率機制,同時取消莫須有的進口附加稅,歐美緊張的情緒將演變為對抗。
美元一步到位徹底踢開黃金的意圖,遭到了歐洲的激烈反彈。美國不得不採取了緩兵之計。1971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了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參加的會議,形成了「史密森協議」,美元與黃金從35美元兌換l盎司黃金,貶值到38美元,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貶值10%。
世界貨幣市場恢復了短暫的平靜。1972年,美國故態重萌,毫無捍衛「史密森協議」之意的美國,繼續降低利率刺激經濟,美元再度陷入被大規模拋售的危機。到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10%,美元兌黃金貶到了42.22美元。世界再一次陷入了混亂。
為了緩解世界對美元的恐慌情緒,美國急於扭轉國際收支逆差的窘境。在德國和日本強大的工業競爭力面前,美元大幅貶值了23%,仍然穩不住貿易潰敗的陣腳。1972年,蘇聯農業面臨著災難性的收成,美國暫時顧不得冷戰的對立了,慌忙中抓住了向蘇聯出口農產品這根救命稻草。
1933年美國《農業調整法案》以來,為了保證農場主的利益,政府常年倒貼農業,大量高價收購農產品,用於對海外提供美國援助。蘇聯的農業歉收,正值美國農產品出現了過剩,結果雙方一拍即合。1972年7月8日,美蘇發布了農業交易聲明,蘇聯將在3年中向美國購買7.5億美元的農產品。
蘇聯的農業問題根深蒂固,由來已久,1972年的農業災難,遠比政府的估計更為嚴重,僅在當年夏天,蘇聯就向美國大舉購買了10億美元的農產品,其中小麥的購買量相當於美國全部產量的1/4!
美國人原來有自己的小算盤,蘇聯沒有多少外匯儲備,因此如此大規模的糧食購買,必然迫使蘇聯像20世紀60年代中那樣大舉出售黃金。按照蘇聯人對糧食的需求來看,起碼需要在市場上拋售800噸以上的黃金。如此一來,世界黃金價格必然暴跌,美元地位將大為強化。所以,蘇聯的農產品購買量是多多益善。
但是,美國人沒有料到,蘇聯人進口美國農產品的驚人胃口,對美國國內市場價格造成了遠超過預想的巨大衝擊。美國的糧食價格開始飆升,物價指數節節上揚,席捲全國的通貨膨脹驟然來臨。
更讓美國人懊惱的是,蘇聯人沒有如美國人期盼的那樣大量拋售黃金,而是轉而取道向歐洲美元市場借錢。歐洲人此刻正為拿著太多美元這個燙手的山芋而鬧心,蘇聯人來借,真是大喜過望,條件自然是大大的優惠。1972年2月,蘇聯向義大利大舉借貸7年期的6億美元,利息僅為6%,5月再向歐洲銀行借貸10億美元,利息僅比倫敦市場利息高3/8個百分點。歐洲美元,本來就是美國的通脹輸出工具,這一次被蘇聯人巧為利用,玩了個美元通脹迴流,以歐洲美元支付了美國的糧食。結果,美國陷入了糧少錢多、通脹加劇、美元疲軟加劇的惡性循環。
美國人向蘇聯出售糧食,居然變成了以糧食回籠過剩美元的「義舉」,這引發了國內通貨膨脹倒灌效應,美國經濟承受了巨大壓力。這可是「負責任的大國」才會採用的利他行為,但這絕不是美國政府的初衷!1973年6月,美國的綜合物價指數上揚了15%,食品價格飆升了50%!「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美國政府,被迫開始管制農產品出口,農業部下令,所有7月3日以後的出口糧食訂單,將無法獲得出口許可證,何時恢復出口需等待後續通知。
這一下,世界糧食市場開始沸騰了。糧食價格的暴漲,終於引發了更嚴重的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