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7.8 信息革命,何以短命?

7.8 信息革命,何以短命?

    從里根到老布希,整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增長,主要是建立在負債擴張的基礎之上。資產膨脹帶來了債務膨脹,而償還債務的資金最終還是源於實體經濟。當實體經濟無法再提供足夠的現金流,而外國儲蓄借入也面臨干洞之時,資產泡沫的破裂將凸顯出原先被繁榮所掩蓋的醜陋負債。經濟衰退就成為難以逃避的宿命。
    1990年日本股市崩潰,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美國最重要的外國儲蓄來源被切斷了。德國正忙著國家統一,國內資金被調入東德地區恢復經濟,無力再輸出更多的儲蓄。這對嚴重依賴外國儲蓄的美債帝國,可謂是禍不單行。
    美國公司的負債膨脹速度,大幅超過了設備和工廠等有形資產的增長,導致公司凈資產從1980年佔GNP的94.5%,降到了1988年僅佔74.3%,有形資產所能創造的利潤,已經無法支撐巨額債務。當資產泡沫破裂後,公司債務本息償還的壓力翻了一倍。公司倒閉和違約的比例較1953 -1980年間增加了2.5倍!2000億美元的垃圾債券市場,陷入失去流動性的嚴冬。商業地產慘不忍睹,普通房地產一片哀鴻,l萬億美元的按揭抵押證券市場險遭滅頂之災。過度透支的消費者被迫緊縮開支,加速償還債務。房地產縮水、消費貸款拖延、公司債務違約,導致銀行體系險象環生,近1/4的銀行已處在彌留之際,它們控制下的75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令美聯儲夜夜驚魂。更為致命的是,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已達到了令世界瞠目的4000億美元,佔到GNP的6.5%!一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工業國,變成了在世界市場上逐步喪失競爭力的「經濟病人」;一個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變成了沒有外國儲蓄輸血就難以生活自理的「經濟癱瘓」;一個曾經讓99%的普通人通過勤奮工作就有富裕生活希望的中產階級天堂,變成了只有1%靠投機冒險巧取豪奪的金融家才擁有特權的樂園。
    這就是美債帝國自80年代轉型為債務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所留下的全部遺產!
    格林斯潘面對的正是戰後首次出現的債務內爆型經濟衰退,這僅是此類危機發展的早期階段,比起2008年遠為深重的債務危機,不知道要簡單多少倍!畢竟此對美國的總負債規模只佔GDP的180%,遠比1929年的300%,和2008年的350%要小得多。
    降低負債,使企業和消費者能夠重新輕裝上陣,是走出危機的唯一出路。儘管如此,1990 – 1991年的衰退,比戰後其他衰退來得更複雜,恢復期更漫長。1990年的房地產價格,直到10年後才逐漸恢復。整個經濟景氣,直到90年代中才開始重新振作起來。
    而這次經濟繁榮的動力,就是令人充滿遐想的信息革命時代。
    人類的科技進步往往需要漫長的積累,當分散的各個領域的技術突破逐漸向共同的焦點彙集時,將會突如其來地形成巨大的生產力爆發。信息技術的爆炸同樣如此。二戰之後半導體的出現,拉開了信息革命的帷幕。1958年集成電路的發明,將計算機推向了信息革命的中心,微處理器、網路、衛星、光纖、激光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在通信領域形成了匯聚效應,並奠定了互聯網技術的基礎。當1995年第一個圖形瀏覽器「網景」出現後,一場轟轟烈烈的信息革命迎來了第一次高潮。
    這一進程非常類似於戰後石油化工對工業化所產生的重大推動,石油與化學工業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積累了數十年的研究成果,當成千上萬的技術突破在中東發現廉價石油的匯聚效應之下,立刻引發了石油化工產業的爆發,從根本上突破了工業能源與原材料的瓶頸,帶來了歐美日戰後經濟20年的持續繁榮。
    從美國100多年的生產率數據上,可以明顯發現這兩次重大技術革命對經濟產出的巨大影響。1889 – 2000年的111年間,美國經歷了三次生產率高漲的時段:第一次是1917 – 1927年,生產率增長為3.8%;第二次是1948 – 1973年,生產率增長為2.8%;第三次是1995 – 2000年,生產率增長了為2.4%。三次生產力爆發的間隔,大致為20~25年,正好是一代人的時間。
    無論是石油化工,還是信息技術,都對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石油化工所創造出的各種新材料,改變了人類所能觸摸到的幾乎一切物質,而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海量信息,則提供了人腦所能感知到的近乎無限的體驗。兩者共同之處就在於,它們突破了原有的供應瓶頸,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產業,滲透到傳統領域的各個角落,創造出社會普遍接受的新的產品和服務,當它們為其他產業提供原料、設備或服務時.將極大地提高這些產業的生產效率,當它們形成新的產業時,又都以超高的速度增長。它們牽動著經濟各個層面的神經,它們彙集起眾多科技領域的發明,它們對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形成了永久而不可逆轉的影響。
    不過,石油化工對世界繁榮的持續推動力延續了整整20年,而信息技術為經濟增長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似乎只維持了短短的5年,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
了兩者形成了如此巨大的落差呢?
    原因就是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戰後經濟繁榮的20年中,世界經濟在布
雷頓森林體系之下,維持著穩定的匯率制度和貨幣內在的價值,各國經濟發展
的原動力,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國內儲蓄之上,投資和消費相對平衡。無國界的龐大資本所形成的「金融異度空間」規模尚小,投機資本實力未成氣候。投資是踏踏實實地促進著發明創造、改進技術、節約原料、降低能耗的努力,經濟繁榮建立在實體經濟穩步增長的基礎之上。這種投資推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在穩定的貨幣環境中,創造出巨大而真實的社會財富。在相對公平的社會財富分配機制下,窮人與富人,統治精英和中產階級,能夠共同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從而形成了社會均衡的生產與消費,使得經濟繁榮能夠長期維持。石油化工業的20年擴張,對工業經濟繁榮所產生的持續推動作用,正是得益於此。
    1980年之後,美國與英國率先進行了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投資推動的健康發展模式,被債務驅動的脆弱增長模式所替代。美元的長期超發,在80年代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金融異度空間」,在這個空問里生長出一批貪婪而巨大的金融怪獸,它們具有超級飢餓的逐利胃口,實體經濟的正常回報,根本難以滿足它們快速自我膨脹的貪慾。它們以驚人的速度用錢生錢,以巨大的泡沫置換有形的資產,以高倍槓桿豪奪社會財富。它們打破了產業正常的生長周期,它們用「金融激素」催生尚未成熟的技術果實,它們不顧行業協調增長的經濟邏輯,它們賺錢的要訣就是一切都要快、再快、更快。
    信息技術的不幸,就是在遠不成熟的階段,遭遇到了資本瘋狂的過度投資,在信息技術仍在逐步向其他行業滲透,尚未形成可觀效益的時候,就在自身產業鏈中形成了無法產生足夠回報的嚴重過剩。過度投資形成了不可挽回的儲蓄浪費,泡沫破裂的貽害覆蓋了信息革命的光輝。拔苗助長的惡果,將信息時代的良好前景推後了不止10年。
    2000年納斯達克崩盤之後,美債帝國又祭出了更大的房地產泡沫,一個遠比1990 – 1991年債務泡沫大得多的金融危機,又將信息革命的復甦推向了更遙遠的將來。
    經濟終究要發展,技術革命還將星火燎原。不過,在債務驅動型的增長模式之下,下一個繁榮也將是短命的曇花一現!

無憂書城 > 投資金融 > 貨幣戰爭 > 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 7.8 信息革命,何以短命?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貨幣戰爭4 戰國時代 2貨幣戰爭1 升級版 3貨幣戰爭3 金融高邊疆 4貨幣戰爭2 金權天下 5貨幣戰爭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