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稱為30年「中國奇蹟」的原點,其實是一個嚴重老化而脆弱不堪的工業化基礎。
工業化技術擴散的紅利,曾在20世紀50年代使中國快速接近了當時的世界水平,但隨後的20年卻基本在吃老本和政治動蕩中停滯不前。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嚴重失調的痼疾,積累與消費之間的巨大落差,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每況愈下。被美國「經濟流放」、與蘇聯交惡之後的中國工業化,喪失了獲得廉價快速的技術擴散的渠道。僅靠中國短短30年的自身技術積累,在封閉的環境中,無論中國人有多麼聰明和勤奮,也不可能趕上西方200年的工業化沉澱。這種沉澱,不僅僅體現在工業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儲備、生產組織、基礎設施、設備製造、原材料和能源供給的整個工業體系,以及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金融機構、資本市場、法律規範、科研創新、教育培訓、醫療健保的社會服務體系,特別重要的還有農業基礎。缺乏綜合體系的保證,單槍匹馬搞工業化,就如同大鍊鋼鐵,不顧協調其他行業一樣,不僅後勁不足,而且後患無窮。新興國家工業化的挫折,往往是只看到了工業本身,而沒有看到工業化背後所需要的完備的社會服務體系,在經濟「撞上高牆」之後,只得回頭再補課。
改革開放之初,制約工業化最大的瓶頸就是農業。中國80%的人口是農民,他們不僅需要提供自身和城市人口所需的糧食,而且在石油化工突破之前,還必須提供輕工業的主要原材料。這兩座大山壓在農業的身上,已經是不堪重負了,如果積累比例達到25%以上,農業經濟將被窒息,工業化也會癱瘓。而從1970年以後的整整IO年裡,積累率年年超過30%,到1978年再次上馬「洋躍進」時,積累率竟然達到了36.5%,接近三年大躍進的水平(39%)!
所謂積累,就是前面講過的獵人的故事裡,為了製造弓箭所投入的「兔子」資源,如果這一比例太高,儲蓄不足將迫使獵人只能餓著肚子幹活。而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1957年以來,基本上一直處在嚴重透支的狀態下。而且過度投資,也造成了農村因缺乏足夠的儲蓄來交換工業消費品,嚴重壓抑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市場繁榮。再加上扭曲的價格制度,使得農民的勞動成果無法獲得合理的消費品補償,大大削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搞活農業,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乃是生死攸關的考驗!
1979年,為了扭轉長期對農業的欠債,政府開始大幅度提高了18種農產
品的收購價格,糧食提高了30.5%,棉花提高了25%,油脂油料提高了38.7%,同年又對畜產品、水產品和蔬菜等8種副食品進行提價。此後6年里,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幾乎年年上漲,農民收入獲得了歷史性的提高。同時,以家庭承包為核心的農村經濟改革也正式啟動,農民重新獲得了土地的經營權和農產品的銷售自主權。「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政策,對農民產生了巨大的誘惑,農民的生產熱情獲得了充分釋放,農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民純收入得到快速提升。迅猛提高的農村消費能力,強烈地刺激著輕工業的繁榮,市場供應日益充足,短缺經濟的魔咒被打破了。
1978年開始的「洋躍進」的瘋狂勢頭,在1981年終於受到遏制。重工業的投資被壓縮了,經濟資源開始向農業和輕工業大幅傾斜,積累比例掉到了30%以下。到1984年,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比例逐漸協調過來,中國經濟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佳狀態。農民代表著中國80%的人口,改革的第一炮,就是讓農民直接獲得利益,在農業增長的刺激下,輕工業開始獲得發展動力,農村與城市同步繁榮,讓老百姓真正獲得實實在在好處的改革,贏得了民心的真誠擁戴。
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重工業「投資饑渴症」的痼疾再現,全民所有制的固定資產投資在1984年又開始猛增到21.8%,1985年則達到39.3%,集體所有制的投資膨脹更為猛烈。在產銷兩旺的興奮中,工業企業的工資獎金開始濫發,銀行信貸逐漸失控,1984年第四季度信貸規模同比增加了164%,獎金增長了1倍!由於政策上對農業過去長期虧欠的補償,使得農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了農產品產量的增長。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積累與消費的總和超過了國民收入,財政赤字變成了一個大問題。大量的赤字導致了嚴重的貨幣超發,1983 -1988年,貨幣發行量增長了2.5-3倍!這直接導致了1988年兩位數的通貨膨脹。
反通脹,還是放開物價?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
在貨幣嚴重超發的情況下,放開物價,這就好比對已經被兩位數的物價上漲嚇成驚弓之鳥的老百姓,吹響了擠提銀行存款、瘋狂搶購商品的「集結號」!
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永遠是真實生產力的死敵。
貨幣是什麼?貨幣是社會財富的契約!當人們付出誠實的勞動時,拿到的是貨幣這一社會公認人的財富契約,人們相信未來當他們需要時,可以拿著這張契約去兌換相同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他們相信市場上那些從未謀而的「交易對手」不會違約,貨幣這一財富的契約,將千千萬萬的市場參與者,緊緊維繫在「互不相識,但彼此信任」的框架之內。穩定的貨幣,使全社會交易成本下降,促進社會分工。激發財富創造。破壞貨幣的價值,就是在破壞財富契約的誠信,無異於瓦解整個社會相互信任的基礎!貨幣貶值最終將增加市場的交易成本,打擊財富的創造。
通貨膨脹,使貨幣蛻變為欺詐的工具,財富的契約,變成了賴賬的憑證。在市場中玩欺詐的手段,帶來的只能是更多的欺詐,誠信之風將蕩然無存,投機取巧會大行其道,長遠的規劃被短期行為取代,謹慎儲蓄被無節制的透支所替換。社會普遍的浮躁之風,正是通貨膨脹所催生的必然結果。
任何公平與誠實的社會,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都應該是零!無論什麼人,無論用什麼樣的借口來主張通貨膨脹,他們都是誠實貨幣的破壞者,都是貨幣道德底線的踐踏者。
在這一點上,德國中央銀行反通脹的「頑固與執拗」,雖不能說盡善盡美,但也堪稱各國的楷模。
很多人以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通脹,這是因為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在提高,但這決不是合乎邏輯的解釋。從前不要錢的東西進入市場,它在產生貨幣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商品供應,這種匹配的貨幣化進程,不應該影響其他商品的交易價格。貨幣超發的現象,主要源於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和金融資產膨脹的貨幣化。
1988年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主要根源是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的根源在於低效率、高浪費和重複建設的老毛病。中國似乎陷入了一種怪圈,每當追求高速發展時,經濟的協調性必會出毛病,最後是欲速則不達。而降低增長慾望時,經濟發展反而會更健康更快速。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工業化社會的高度複雜性,超出了計劃經濟制定者的認知極限。經濟過熱和緊急冷卻的不斷「折騰」,反覆說明了舊體制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
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生命會自尋出路」 (Life Finds a Way!)。就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陷入沼澤,不得不艱難跋涉之時,在中國經濟雷達的屏幕上,一個從來不曾引人注目的新亮點,開始悄然閃爍著日漸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