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韓謙便帶著最後一批人馬乘船離開襄州。
從襄州沿漢水而下,至江夏入江水轉折東返,一路江河浩蕩。
要是乘敘州新造的快速帆船,可能僅需六七天就能返回到金陵。
韓謙卻是不急,都沒有將敘州新造的兩艘快速帆船調過來,二十多人分乘三艘小型的烏篷帆船,沿江而下。
此時援兵還在不斷的從襄州城往各地撤出,水路也相當的安穩,興緻來了,韓謙甚至會在湖山河盪間停留兩三天,欣賞這天地山河的壯美奇景。
一路慢騰騰的前行,到第十天才到位於江夏縣境內里的漢江口,將船停靠龜山東麓,韓謙登山,看江漢合流之景。
龜山南北綿延僅三四百步,高僅十丈,但龜山東臨漢水、南臨長江,可以算是要衝之地。
不過此時的漢水口,跟後世的漢口重鎮則是完全兩個概念。
當時從荊州到漢水口,長江沿岸都沒有修築江堤,哪怕是簡陋的泥堤都沒有。
而從襄州南下到漢水口,漢水沿岸也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江堤約束江水。
到江漢交會之地,湖澤浩蕩,還隱約能看到上古時雲夢澤北部大湖的痕迹。
秋冬季,江漢水位降下來,龜山便與陸地相接,而此時已經入夏,龜山則陷在一片湖澤之中。
韓謙登上龜山,看前後左右,百里皆是水澤,後世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這時候還沒有徹底成形。
龜山看著很小,但除了江漢交會的浩蕩水澤之外,還有禹王廟,南側臨江的石崖有歷朝古人留下來的石刻,還有三國時名臣魯肅所留下來的一座衣冠冢。
韓謙站在南崖前的磯石上,抬頭眺望石崖上被歲月浸染得斑駁的題刻,一艘帆船從長江上游緩緩駛來。
韓謙駐足磯頭,拿望鏡看過去,卻見是潭州節度使世子馬循身邊的謀臣文瑞臨站在船頭,正搭手朝這邊的張望。
韓謙心頭直叫晦氣,跟田城、趙無忌他們說道:「你們留在這裡,我與奚荏看北山還有沒有古迹可以探幽,莫要理會那個文瑞臨。」
也不知道是不是文瑞臨視力有問題,韓謙與奚荏剛沿泥徑,爬上矮崖鑽進樹林里,便見文瑞臨站在船頭,遠遠朝還留在磯頭上的田城等人喊道:「敢問前面是否是韓謙韓大人?」
「我等乃大人部屬,途經此處,登岸攬勝,我家大人不跟我們在一起——不知道文先生找我家大人有什麼事情?」田城回道。
「你認得文某?」文瑞臨是眼神真不好,十數步之外的景緻就彷彿蒙了一層霧似的看不真切。
「田城曾隨我家大人見過文先生。」田城說道。
「哦,原來是田主事,失敬失敬,」文瑞臨說道,「敢問韓大人此時身在何地,我家世子盛意邀請韓大人到岳陽做幾天客。」
「我家大人神龍見首不見尾,我們做下屬的,也不甚清楚,或等回到金陵後,我們才會知道我家大人具體的行蹤。」田城回道。
「大人怎麼不願去岳陽做客?」奚荏看著韓謙一個勁的往山林深處鑽去,緊跟在後面疑惑的問道。
山林間有條小道,韓謙一邊往山林深處鑽,一邊跟奚荏說道:
「大楚西線,荊襄糜爛、潭州不穩,是大楚的兩大近憂。相比較而言,徐明珍在壽州承受極大的軍事壓力,即便有野心,但暫時也只會通過扶持太子登基實現,在天佑帝駕崩之前,不會有什麼異動。潭州這段日子是夠低調了,但真要以為此時的我跟怨婦似的,顯然還是沒有看清楚形勢啊!」
龜山很小,兩盞茶的工夫便穿過山林,便到龜山西北麓。
韓謙這才看到龜山背後停泊著一艘頗為陳舊的帆船,四五名水手看似懶洋洋的坐在甲板上吹著江風,但神色外松內緊,西南面的淺湖盪里有兩名皮膚黢黑的漁夫直接站在水裡撈魚。
從山林下去三四十步,有一座廢棄的茶亭掩映在一片竹林後,有兩個人身穿青色長衫,背對著韓謙而立,眺望龜山西北邊的湖盪。
韓謙與奚荏對望一眼,便想悄無聲望的退回去。
「既然都有幸遇到了,韓大人怎麼不打聲招呼就走?」一名青衫客都沒有轉過頭,猶在望著龜山西北岸的水盪子,卻出聲挽留韓謙。
「雍王殿下微服遊歷楚境,我等大楚臣子知道了,自然是要通稟州縣,但這便會壞了雍王殿下的雅興,而倘若是知情不報,又難逃通敵之嫌。韓謙左右為難,想來想去,唯有裝作沒看見。」韓謙站在樹林的邊緣,說道。
「哦,有那麼大的破綻,叫你一眼就看穿我的行跡?」那名青衫客轉回身,不是梁雍王朱裕是誰?
奚荏小嘴張了半天,震驚得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梁雍王朱裕定下聲東擊西之後,差點吞併大楚荊襄,即便最後受挫撤軍,還是擄走十萬精壯。
誰能想像梁雍王朱裕此時竟然在大楚境內遊山玩水?
而另一名青衫客枯瘦黃臉有一道淡淡的刀疤貫穿,他不是曾率五萬梁軍進攻淅川的韓元齊,又是誰?
想到那麼多的梁軍精銳拋屍淅川城外,奚荏目露光凶芒,翻手露出一對短刺,移步站到韓謙的身前。
韓謙伸手按了按奚荏,讓她將兵刃收回來,站在那裡朝雍王揖手,對他的問題卻是不作答。
「我在這裡守了兩日,便是想與韓大人一見,韓大人可否不用急著去通風報信,讓朱裕也不至於立馬就狼狽而逃?」朱裕問道,看韓謙臉色猶豫,便又揮手令停泊在山腳下的帆船往北面湖盪子里撐遠一些。
奚荏又是一怔,梁雍王朱裕出現在這裡,並非巧遇,而是專程等韓謙路過此地,也料定韓謙會登龜山一游?
想想也是如此,要不然哪裡會有那麼多的巧合?
不過,看梁雍王朱裕與韓元齊的態度,卻也不是等在這裡伏殺他們的。
想想以朱裕的身份,要是潛入荊襄腹地專為刺殺韓謙,這個玩笑也開太大了。
奚荏擰頭看向身後的韓謙,卻見韓謙滿臉苦笑的往殘亭走去。
茶亭殘破,但茶亭內收拾過,一座石桌、四張石凳雖然殘破,但拂拭得乾淨。
石桌擺有棋盤,落有數十殘子。
「韓大人可與本王對弈一局?」朱裕延手指向棋盤,問道。
「琴棋書畫、詩詞文賦,韓某皆不學無術。」韓謙說道。
「韓大人經世才學經天緯地,這些小術不學也罷,」朱裕哈哈一笑,坐下來將殘子收入棋盒之中,盯著韓謙的眼睛打量,說道,「朱裕自視甚高,坐鎮洛陽,與敵晉將帥交戰十年,未嘗一敗,而謀荊襄也有經年,卻不想挫於韓大人之手,這才特意過來,見一見韓大人。」
韓謙只是淡淡一笑。
朱裕大膽進入荊楚親自察看山河形勢,確實很出乎他的意料,但對朱裕的話卻是不會全然相信,心想多半是梁國密探得知他離開襄州返回金陵,朱裕知道後才臨時想到要在龜山與他見上一面的吧。
當然,朱裕這麼說也是為了抬高他,韓謙也不會點破,坐下來笑道:「韓某人長相猥瑣醜陋,實無過人之處,想必是叫殿下失望了。」
「除撮爾勢力自不量力稱王稱帝外,天下已為梁蜀楚晉四國瓜分,依韓大人所見,天下最終將歸於何家?」朱裕不知道韓謙部屬何時會尋過來,也不繞什麼彎子,直接進入正題問道。
「韓某真是不學無術之輩,殿下的這個問題真是考住韓某了。」韓謙對朱裕的問題笑而不答。
「梁國雖居四戰之地,新得關中也殘破不堪,但朱裕敢言,天下之大終歸於梁,韓大人可否相信?」朱裕問道。
面對朱裕的這個問題,韓謙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
以當前的形勢而言,梁國形勢是要比楚國強得多。
此外,梁國太子朱珪四年前病逝,雖然梁國未新立太子,雍王朱裕也不是嫡出,但無論是名望、實際掌握的勢力以及自身的能力,梁帝其他幾個兒子,都非雍王朱裕的對手。
即便這次梁軍沒能謀成荊襄,也絲毫不減朱裕的聲望。
梁帝朱蘊與天佑帝楊密相爭半輩子,都沒有分出勝負,無論是梁國兼并楚國,還是楚國兼并梁國,至少在朱蘊與楊密生前,是不大可能看到了,只能寄望在梁楚兩國第二代君主身上。
大楚的綜合實力原本就弱於梁國,不要說太子楊元渥了,即便是信王楊元演、臨江郡王楊元溥,都要遠遜於梁雍王朱裕;晉國的幾個皇二代,目前也看不到誰能比梁雍王朱裕更出色。
要是梁雍王不出意外,能夠順利接掌梁國,甚至哪怕梁帝朱蘊老而不死,朱裕作為太子能掌控梁國的軍政事務,天下或許最終真要歸入大梁。
然而韓謙即便對梁國的後世歷史走向再不熟悉,但也知道在楚國被安寧宮、信王楊元演搞得山河殘破之際,國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虛弱到極點,內部還相互征伐不休,然而梁軍並沒有抓住機會吞併大楚,就說明三年後的梁國內部也正經歷著難以想像的動蕩,甚至所持續的時間並不比楚國稍短。
以朱裕此時所表現出來的強悍能力看,韓謙懷疑三年後梁國內部發生大亂,多半是朱裕已經意外身亡了,心想朱裕動不動就親自深入敵境察看山河形勢,不盯著汴州的形勢變化,未來三年內要出點什麼意外,也實屬正常。
而要是歷史軌跡不發生改變,中原破碎、四分五裂、征伐殺戮的亂世差不多還將持續大半個世紀才會終結,但接下來三四百年整個中原北部地區又將持續遭受北境異族的蹂躪,直至整個中原再次陷入異族之手。
朱裕雖然想推心置腹往深里聊,韓謙卻不想給他這個機會。
韓謙心想他好不容易算是將金陵的形勢摸清楚了,也初步完成布局,金陵有個什麼風吹草動,他還能及時做出反應,不管朱裕今天給他開再大的籌碼,他都不想踏出另一段不知道前端是生是死的未知之途。
「時辰不早了,韓謙還急著回金陵,就不再這裡影響殿下觀攬勝景的心情了。」韓謙坐了一盞茶的時間,便匆匆站起來辭行。
「楚國雖大,卻容不下韓大人之才,倘若韓大人助朱裕統一天下,朱裕終生以友相待!」朱裕站起來,激昂說道。
「多謝殿下抬愛,但韓某人實在是不學無術,」韓謙逃也似的往山林里鑽去,迎面碰上找尋過來的田城、趙無忌二人,當下催促他們掉頭往回走,臨了還是忍不住轉回頭,神神叨叨的跟朱裕說了一句,「嫡庶有別,殿下三年內或有一劫,望小心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