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現代文學 > 應物兄 > 16.雙林院士

16.雙林院士

所屬書籍: 應物兄

雙林院士,僅是他的模樣就很有說頭,大禿瓢,像個葫蘆。因為還零星地支棱著幾根頭髮,所以又像越冬後的土豆發了芽。臉上的皺紋都纖毫畢現,乍看就像八爪魚的觸鬚在四處蔓延。腦袋上汗津津的,又像是一頭剛浮出水面的海豹。

他和小喬正要下去,喬木先生和雙林院士拉著手出現了。

他們沒坐電梯,竟然是走消防通道,一步一步從閱覽室走過來的。他們動作緩慢,每踏一步,兩個人的腳都同時落在梯級上。

喬木先生和巫桃,這天下午去醫院探望了何為先生。在回來的路上,他們又拐到了鐵檻衚衕的皂莢廟。現在,在醫院負責照料何為先生的,是何為先生的侄女。她去皂莢廟燒香的時候,將一個包袱丟到了那裡。她急得很,因為鑰匙就裝在包里。費鳴開車從那裡繞了一下,在衚衕里堵車了,所以來晚了。哦,對了,後來,費鳴又送喬木先生回了趟家,換了身衣服。巫桃本來應該來的,這會卻沒來。

此時,在逸夫樓,兩位先生喘著氣,就開始鬥嘴。喬木先生指著雙林院士對葛道宏說:「我,他,我們是,見一面,少一面。」

「錯了!分明是,見一面,多一面。」

「導彈!你是樂、樂觀主義者,我是悲、悲觀主義者。」

「喬老爺,又錯了!」

喬木先生指著自己的嘴:「它又說錯了?」

雙林院士說:「我不樂觀,也不悲觀。我不悲不喜。」

應物兄覺得,就在這一刻,雙林院士的身影似乎與程濟世先生重疊到了一起。應物兄想起了他與程濟世先生的一次談話。在美國訪學時,有一次他們提到了晚清士林對清代「開國儒師」顧炎武的研究。程先生說,晚清士林,既有曾國藩、章太炎這樣的大儒,孜孜為經國大業,又有汲汲為功名利祿的腐儒。話題很快就涉及晚清以後中國人所承受的無窮苦難。程先生突然說:「我真想大哭一場。」等程先生情緒穩定了,他就問程先生:「您是悲觀的人,還是一個樂觀的人?」程先生說:「我不樂觀。凡是在二十世紀生活過,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生活過的人,如果他還是一個樂觀的人,那麼他肯定是個白痴。但我也不悲觀。一個研究儒學的人,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研究儒學的人,如果他是一個悲觀的人,那麼他肯定是個傻瓜。」

「我既悲觀,又樂觀。」程濟世先生說。

程濟世先生接下來又講道:「如何將先賢的經義貫通於此時的經世,通而變之,變而化之,既是晚清的命題,也是二十世紀的命題,更是二十一世紀的命題。」

與程濟世先生的「既悲觀又樂觀」相比,雙林院士的「不悲不喜」,似乎更為超然。當然,這可能與他們彼此的身份有關。冷靜,客觀,事情落到我們頭上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別急!這確實是一名物理學家應有的品格。

眼下,鬥嘴歸鬥嘴,雙林院士的語調卻是平實的,平實中有睿智。他們還在繼續鬥嘴。他們雖然手杖挨著手杖,膝蓋碰著膝蓋,顯得親密無間,但鬥嘴還是少不了的。相比較而言,雙林似乎反應更快。他覺得雙林院士著實令人羨慕。考慮到雙林院士的豐功偉績,他覺得雙林院士更像是一個範例,一個寓言,一個傳說,就像經書中的一個章節。

雙林院士說:「上次給你挑刺,說你的詩集里少了一首詩,補上了嗎?」

看到喬木先生站了起來,雙林院士立即說:「想作個七步詩?」

喬木先生有點耍賴了:「七步詩是曹植給自己寫的悼亡詩,可他比曹丕還多活了六年呢。我可不想比你多活六年。那多沒勁啊。」

應物兄當然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知道,這也是巫桃沒有陪同喬木先生過來的原因。巫桃這是鬧情緒了。就在春節之前,雙林院士也曾從北京來到濟州。那一天,喬木先生送給了雙林院士一本書:《閑情偶拾》。那是濟州大學出版社為喬木先生出版的詩詞集,它收錄了喬木先生多年來的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詩。最近的一首寫於去年春天,如果沒有意外,那應該是獻給巫桃的。因為其中有這麼兩句:「淡梳妝,解

羅裳,綽約冰姿暗生香。」第二天,雙林院士又和喬木先生見面時,對喬木先生說:「就差一首詩。」

集子是巫桃編的。喬木先生指著雙林院士,問巫桃:「贈他的詩,沒收進去?」

巫桃以為自己漏掉了,趕緊去翻。喬姍姍當天也在,坐在父親身後,正在翻看一份晚報,這時候抬起眼皮,幽幽說了一句話:「那首詩挺好的。」那是一首小令《浪淘沙·送友人》:

聚散竟匆匆,人去圈空。徒留斷夢與殘盅。從此江海餘生寄,再無雙影?

無處覓萍蹤,恨透西風。桃花謝時雨卻冷。抵足卧談到蓬萊,夢中有夢。

這首詞喬木先生修改過兩次,兩次改的都是同一個地方:先是將「人去圈空」改成「人去樓空」,然後「樓」字又改回了「圈」。圈者,豬圈也。這當然是指他們在桃花峪餵豬的事。對喬木先生來說,那段日子越是不堪回首,越是要頻頻回首,就像牙疼的人總是要忍不住去舔那顆壞掉的牙。當然,回憶那段往事,喬木先生也會感到溫暖:他與雙林先生,一個來自濟州,一個來自北京,卻在桃花峪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如桃園結義。但就像詞中所寫,雙林先生在桃花凋謝之時提前離開了,去了哪裡?去了茫茫西北荒漠,繼續研究他的導彈去了。

巫桃終於翻到了那首《浪淘沙》,說:「有嘛,我記得有嘛。」念了一遍,又對雙林院士說,「『再無雙影』說的不就是您嗎?」

但雙林院士還是說:「差了一首。」

喬木先生說:「你的記性真好。我是寫過一首給蘭梅菊的詩,寫得有些油滑了,就沒收進去。」不過,蘭梅菊當時並不是餵豬,而是管理韭菜。那是個輕省活。每個月,只累一天,就是將糞便潑向韭園。喬木先生的詩寫的就是潑糞的情景。

雙林院士搖了搖頭,說:「不是那個。我說的是差了一首悼亡詩。」

煙斗在嘶嘶作響。喬木先生抽著煙,有一會沒有說話。誰都明白,雙林院士是說,喬木先生應該給去世的老伴寫一首詩。過了一會,喬木先生終於開口了,說:「想過要寫的,又覺得沒必要寫。蘇軾的《江城子》,陸遊的《沈園》,把那些悼亡詩都已經寫絕了。你再怎麼寫,也寫不出新意了。」

喬姍姍的臉擋在報紙後面,聲音卻傳了過來:「哪怕你隨便寫兩句呢。哪怕做做樣子,像蘇軾那樣,就寫個『小軒窗,正梳妝』呢。」

喬木先生把木瓜抱了起來,說:「小軒窗,正梳妝?我從來就沒見過她梳妝,怎麼寫?我每天醒來,她都開始幹活了,熬粥,煎藥,掃地,洗尿布,這些東西能入詩嗎?」

喬姍姍說:「豬圈可以入詩,熬粥、煎藥不能入詩?」

喬木先生說:「藝術源於生活。見過的,可以寫,沒見過的,沒法寫嘛。」

雙林院士說:「過日子,你是浪漫主義者。寫詩,你卻說自己是現實主義者。」

巫桃過來替喬木先生解圍了,說:「雙先生啊,他還是寫了,步的就是蘇軾的韻:不梳妝,輕羅裳,纏綿病榻一身瘡。我告訴你,她臨走的時候,還是我侍候的。」 這倒是事實。喬姍姍的母親,在最後的幾天里,因為天氣炎熱,後背和臀部都生了褥瘡。巫桃抱著木瓜對雙林院士說:「不說這個了。木瓜喜歡你,想跟您老合個影。」

雙林院士眼鏡摘下又戴上,手杖指向木瓜:「這小肉團是什麼?狗?不像啊。」

巫桃有點不高興了。巫桃說:「老哥,您上次來,還抱著拍照了的。上次是狗,這次就不是了?老哥還不到糊塗的時候啊。」巫桃稱雙林院士為老哥,或許是為了強調,她雖然年輕,但因為她站在喬木先生的高枝上,與雙林院士的輩分是一樣的。然後,巫桃隨手拿起一個空杯子,說是要續茶,但再也沒有出來。

當時,雙林院士對喬木先生說:「我死了,你可以再寫一首詩,補上。」

喬木先生說:「老同學啊,導彈啊,這個任務太重了,我一定要死在你前頭。」

應物兄沒有想到,雙林院士現在竟然又舊話重提。他想,雙林院士是不是忘了春節前那次見面?對,有些事情,雙林院士是不可能知道的:就因為他那番話,整個春節,巫桃都有些不愉快。

此時,喬木先生顯然不願意再在這個問題上鬥嘴了,就把話題扯開,說:「老同學,我去看望何為姑娘了。她有點感冒,怕傳染你,說這次就不見你了。」

雙林院士用自己的手杖敲了敲喬木先生的手杖,說:「你大概不知道,我這次來,也是想看看她。我已經去過了。她睡得真香。就這樣睡過去也挺好。」對了,這裡得補充一句,當年何為教授也是下放在桃花峪。

雙林院士突然問:「亞當呢?亞當怎麼沒有露面?」

喬木先生說:「知道你來,他更不敢露面了。」

誰都沒有料到,雙林院士手一抖,手杖掉了下來,在地面上咣當一聲。一直沒有說話的費鳴,連忙彎腰去撿那根手杖。雙林院士挪動雙腿,想站起來,但腳卻踩住了手杖。接下來,只見雙林院士佝僂著身子,臉卻是仰了起來,發出一聲長嘆:「子房——」

一會亞當,一會子房,小喬與費鳴似乎都被搞糊塗了。應物兄當然知道,亞當和子房是同一個人:張子房先生。

雙林院士緩緩坐下了。

直到他們從這裡離開,雙林先生再也沒說一句話,又變成了小喬所說的石頭,沉默的石頭。直到這個時候,除了喬木先生,沒有人知道雙林為什麼會來到濟州,而且在濟州期間總是待在逸夫樓的閱覽室。

第二天,雙林就悄悄離開了濟州大學。至於他是不是還在濟州,喬木先生就不知道了。喬木先生懷疑,雙林院士很可能去了桃都山。巫桃出去了,喬木先生趁機向他透露了一件事:如果不出意外,雙林院士的兒子就在桃都山,但他們已經幾十年沒有見面了。

「他兒子是做什麼的?」

「據說是做植物學研究的。他倒也喜歡讀詩,最喜歡的人是許渾。」

「晚唐的許渾?」

「跟他這個人倒也對脾氣。許渾就擅作田園詩。『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1]

「那他到閱覽室做什麼?」

「做父親的,心總是很細。他找到了兒子的著作,兒子曾在書中提到,每周都要到濟大逸夫樓查閱資料。植物學方面的書籍和雜誌在逸夫樓的六樓。導彈的借閱證,是我給他的。」

至於做兒子的為何不願與父親見面,喬木先生不願多談一個字。應物兄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與雙林院士的兒子相遇。

這天,喬木先生之所以把他叫來,是要告訴他,雙林院士編了一本《適合中國兒童的古詩詞》。雙林院士雖然喜歡古詩詞,但畢竟不是做這個研究的,所以特意把目錄給了喬木先生。「他讓我給他把把關。」喬木先生說。

「他怎麼想起來做這個了。這樣的書太多了。」

「你就別管了。我看了一下,有些句子以訛傳訛,已經傳了上千年了。你給他改過來。別的不要動。動了,他會不高興的。」

喬木先生隨口舉了一個例子。雙林院士最喜歡李商隱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原來目錄里就有這首。在李商隱的詩中,這是少有的明白曉暢又意蘊豐富的詩,美極了,但雙林院士卻去掉了,因為他覺得不適合孩子們讀。雙林院士說,給孩子看的,應是那些有益於他們成長的詩。「不能說沒有道理,」喬木先生說,「義山詩中,語艷而意悲者,首選《天涯》。好吧,那我就告訴你,他兒子小時候就會背這首詩。他或許覺得,兒子之所以遠在天涯,就跟小時候看過這首詩有關。」

「哦。原來是這樣。」

「太較真了。不就一首詩嘛,又不是導彈。他立即跟我抬杠,說,詩教詩教,豈能不當回事?」

應物兄卻走神了。他想到了朗月客廳里掛的那幅字。「隹二枚」,就是「雙」啊。原來是雙林院士所題?他隨後又想起來,那幅字是清風送給朗月的,清風覺得其意不祥。這個時候,應物兄其實已經預感到,雙林院士的故事中,或許隱含著個人的悲劇。與他這個預感同時冒出來的,是他想到了那首著名的詩《孔雀東南飛》,其中有「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之句,描述的是一對戀人的墓地。雙林院士也選了這首詩。

哦,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這句詩湧出喉嚨,跳上舌面。他感覺到它彈了起來,貼住了上齶。它還要上升,於是它暫時落了下去,把舌面作為一個跳板,縱身一躍,穿過上齶,穿過腦子裡那些複雜而且混沌的物質,落到了他的最高處,也就是他的頭頂。它還要上升,於是它浮了起來,在他的頭頂盤旋。

「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他問自己。

「他一定是被『為濕最高花』這個意象感動了。」他用第三人稱方式說。

很快,他就又回到了現實中。先是回到了朗月的書架前,然後回到

了岳父面前。在岳父面前想著另一個女人?他羞愧得抬不起頭。當時他是蹲在喬木先生面前。但為了表示自己正聆聽教誨,他還必須抬著頭。

[1] 見〔唐〕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無憂書城 > 現代文學 > 應物兄 > 16.雙林院士
回目錄:《應物兄》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第一部 人面桃花作者:格非 2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3活著作者:余華 4早安作者:金河仁 5平原上的摩西作者:雙雪濤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