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洗給郭珍嬡打錢,當然不是為了砸錢來挽回親情,更不是為了鼓勵陳愛萍這個女兒來啃老。
在她看來,這是母親默默的體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噗噗長大了,等他從校園走向工作的時候,李如洗肯定也會給他一小筆啟動資金,用來租房子,置行頭,也讓他手裡有錢,心裡不慌,不至於讓自己被逼得太厲害。
五萬元在她看來是比較合適的,多了,怕孩子覺得錢來得太容易,花起來沒譜。
少一點當然也可以,兩三萬也可解燃眉之急。
可是郭珍嬡已經工作了六年,經濟狀態始終沒有起色,兩三萬可能就不大夠了。
這筆錢分幾次給也可以,比如剛畢業時給個兩萬,之後十年內,默默觀察孩子的經濟信號,如果判斷他可能有困難,每次給幾萬他,但次數不宜太多,應該在三次以內為宜。
當然,還有孩子結婚買房子這些事,中國的父母要付出的始終不少,靈活應變也是可以的。
李如洗倒是不太理解為什麼陳愛萍沒在這方面為孩子想到,她其實是很關心女兒的才對,不應該郭珍嬡說自己不缺錢,一切都好,她就不管了。
她在陳愛萍的記憶中可以看到,當初,郭珍嬡畢業時,正是她們母女感情因為考研的爭執而陷入冷淡,而陳愛萍的丈夫又在郭珍嬡畢業不久就去世了,那段時間,一切都是混亂的。
郭珍嬡當時找了一份離家比較近的工作,可能也是為了父母考慮,那個工作是提供宿舍的,所以陳愛萍也沒多管她,她當時那狀態,也顧不上。
郭珍嬡在爸爸去世後,又做了三年那份工作,那工作收入也不很高,但還算穩定,那時候郭珍嬡買禮物給媽媽要比現在的多,而且會貴一點。
陳愛萍的記憶里,第一年過年時,郭珍嬡給她買了一根鑲嵌翡翠的金手鏈,第二年過年時,郭珍嬡給她包了一個四千元的紅包,算是孝敬她的。
第三年夏天,郭珍嬡沒跟陳愛萍說一聲,就辭職了。
她不甘心,不願意做這份工作,要去千里之外的一線大城市闖蕩。
為此,母女倆大吵一架。
自然,陳愛萍也沒給她提供什麼經濟支持。
那年冬天郭珍嬡沒有回家過年,也沒有禮物。
後來又緩和了些,第四年郭珍嬡回家過年了,給媽媽帶了一套化妝品,大概值一千多。
第五年回家過年給媽媽帶了一件羊絨大衣,大概也是一千多。
今年是第六年。
所以,很容易看出來,這三年,郭珍嬡的經濟狀況恐怕還是很不理想的。
她只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死守在那個龐大紛擾的城市。
郭珍嬡第一次收到來自媽媽的經濟支援,這筆錢對她來說應該是雪中送炭的,所以,她才會收下,才會哽咽。
若是她不缺錢,現在應該是高高興興的語氣,或直接拒絕。
李如洗知道自己這一步是走對了。
她高高興興地說:「對媽媽不用客氣,如果有什麼困難,下次一定記得跟媽媽說……記住,你是有媽媽的人,媽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沒有多問一句,到底發生了什麼。
郭珍嬡顯然感動極了,也感激極了,電話那端只能聽到她輕微的吸鼻子的聲音,顯然是壓抑著哽咽和哭泣。
好久,才「嗯」了一聲。
李如洗就裝作沒聽出來,說:「好了,不早了,睡覺吧,多睡覺皮膚才好……」
掛了電話,李如洗對自己很滿意。
雖然她兒子才六歲,她才三十歲,完全沒有做成年子女的母親的經驗,但是她可以從自身出發,換位思考啊!
想想自己如果是郭珍嬡,會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母親。
不過,若是站在陳愛萍的立場,一切確實不容易。李如洗嘗試著想,如果是她,如果郭珍嬡是噗噗,她能忍得住不干涉他嗎?
關心則亂。
她也會操心噗噗以後成績怎麼樣,交到了什麼樣的朋友,養成了什麼樣的三觀,能考上什麼樣的學校,學習習慣如何,未來職業如何規劃,找個什麼樣的伴侶,過什麼樣的生活……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盡量少走彎路。
跌倒了,浪費了時光,受到了傷害,父母肯定會心疼啊!
噗噗現在六歲,可她恨不得給他安排好一切,恨不得他每天沒有白白浪費一分鐘……
都說孩子長大了,父母要學會放手,可現在想想,就覺得難……
說不定,自己若是活著,將來就會像陳愛萍一樣吧。
頂多能更溫柔,更誠懇,言辭更注意一些罷了。
這樣一想,可能噗噗長大後也會嫌她煩呢!
她記得她曾經的一位教授,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也曾經抱怨她兒子不喜歡搭理她,一接她電話就嫌煩,特別悵然地說:「五年級時,還喜歡坐我腿上呢!初一還總是粘著我像小尾巴呢!後來說變就變了……」
李如洗想,自己若是能活下去,恐怕也會有這樣的時候……想想也蠻傷心的。
……
收拾好行李,她就去日本了。
能作為陳愛萍,有錢、有時間、有精力出來玩,她當然要好好玩。
畢竟作為李如洗,要同時湊齊這三項,一直都挺難的。
每天,她都拍不少漂亮的照片,再寫一段遊記。
然後發到朋友圈上。
自然有不少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和親戚給她點贊,郭珍嬡也很積極。
可能剛拿了媽媽支援的錢,又被感動了,郭珍嬡現在對陳愛萍正是感官甚好的時候,每天在她發的朋友圈下面打滾賣萌加各種彩虹屁。
李如洗感覺到了超出自己預期的快樂,便明白這快樂可能來自陳愛萍自己。
她的遊記越寫越長,還加了很多個人的觀點、情感和回憶,就有些不便放在朋友圈裡了。
於是她就發只有自己和郭珍嬡兩人能看到的朋友圈。
郭珍嬡發現之後,也在下面點了贊,但就沒有那種純遊記的朋友圈那麼熱絡積極了。
李如洗知道她很敏感,生怕媽媽是換一種方式來教育和影響她,她也不管她,每天照舊寫,也不怎麼寫和郭珍嬡有關的內容,而是以陳愛萍的眼光、觀念和回憶出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有時候,回憶陳愛萍自己的童年。
回憶陳愛萍的父母。
有時會提到死去的老伴,想起他們剛認識的時候。
有時是想起陳愛萍小時候的某個同學。
有時候是一頓充滿野趣的飯。
也不是每一個這種朋友圈都是僅只有陳愛萍和郭珍嬡兩人可見,有時候她也會拉進一些相關的人,使之也有許可權看到。有時陳愛萍的妹妹,有時是某一個或某幾個老同學。
所以有時這種朋友圈下面也會有點別的點贊和評論。
於是郭珍嬡慢慢就習慣起來。
她大部分情況下都會給媽媽點贊,有時還會評論幾句。
母女倆的交流,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