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你剛才承認「不想被任何人討厭」,並且說「想要故意招人討厭的人根本沒有」。
青年:是的。
哲人:我同意,也不希望被別人討厭。「沒有人願意故意招人厭」這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敏銳的洞察。
青年:是普遍欲求!
哲人:雖說如此,但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既會有討厭我的人也會有討厭你的人,這也是事實。當你被別人討厭的時候或者感覺可能被人討厭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呢?
青年:那當然是很痛苦啊,會非常自責並耿耿於懷地冥思苦想:為什麼會招人討厭、自己的言行哪裡不對、以後該如何改進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慾望和衝動。近代哲學巨人康德把這種慾望稱作「傾向性」。
青年:傾向性?
哲人:是的,也就是本能性的慾望、衝動性的慾望。那麼,按照這種「傾向性」,也就是按照慾望或衝動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滾下來的石頭一樣生活,這是不是「自由」呢?絕對不是!這種生活方式只是慾望和衝動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青年:從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塊無力。一旦開始從斜坡上滾落,就一直會按照重力或慣性等自然法則不停滾動。但是,我們並不是石塊,是能夠抵抗傾向性的存在,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來並重新爬上斜坡。也許認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慾望。那麼,難道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就要一直從斜坡上滾落下去嗎?難道要像滾落的石頭一樣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形狀變成渾圓嗎?這樣產生的球體能叫「真正的自我」嗎?根本不可能!
青年:您是說對抗本能和衝動便是自由?
哲人:就像我前面反覆提到的那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都在追求從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但是,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之類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想到這裡自然就能明白何謂自由了吧。
青年:是什麼?
哲人:也就是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青年:什、什麼?!
哲人: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確,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儘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青年:不對!絕對不對!這不是自由!這是一種教唆人為惡的惡魔思想!
哲人:你一定認為自由就是「從組織中解放出來」吧。認為自由就是從家庭、學校、公司或者國家等團體中跳出來。但是,即使跳出組織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青年:……先生是對我說「要去惹人厭」嗎?
哲人:我是說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青年:但是,那……
哲人:並不是說要去故意惹人討厭或者是去作惡。這一點請不要誤解。
青年:不不,那我換個問題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麼強大嗎?能夠自以為是地將錯就錯,即使被父母討厭也無所謂嗎?
哲人: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並不是你的課題。並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己經這麼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現在自由嗎?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雖然不想被人討厭,但即使被人討厭也沒有關係?
哲人:是啊。「不想被人討厭」也許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剛才介紹過的那個諺語說的話,那就是只做「把馬帶到水邊」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個人的課題。
青年:那麼結論呢?
哲人: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係也會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