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哪裡有問題呢?
青年:你的主張不僅否定了人生的計劃性,甚至還否定了努力!例如,自幼便夢想著成為小提琴手而拚命練習的人,最終進入了夢寐以求的樂團;或者是拚命學習通過司法考試的人最終成了律師。這些都是沒有目標和計劃的人絕對不可能實現的人生!
哲人:也就是他們以山頂為目標默默前行?
青年:當然!
哲人:果真如此嗎?也許是這些人在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活在「此時此刻」吧。也就是說,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時常活在「此時此刻」。
例如,夢想著成為小提琴手的人也許總是只看見眼前的樂曲,將注意力集中於這一首曲子、這一個小節、這一個音上面。
青年:這樣能夠實現目標嗎?
哲人:請你這樣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並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
在跳著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專業小提琴手,在跳著司法考試之舞的人中也許有人成為律師,或許還有人跳著寫作之舞成了作家。當然,也有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青年:只要跳好當下就可以?
哲人:是的。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裡誰都不知道。當然,作為跳的結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但是,並不存在目的地。
青年:怎麼能有不存在目的地的人生呢?!誰會承認這種游移不定、隨風飄搖的人生呢?!
哲人:你所說的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稱為「潛在性的人生」。與此相對,我所說的像跳舞一樣的人生則可以稱為「現實性的人生」。
青年:潛在性和現實性?
哲人:我們可以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說明。一般性的運動——我們把這叫作移動——有起點和終點。從起點到終點的運動最好是儘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夠搭乘特快列車的話,那就沒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車。
青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了想要成為律師這個目的地,那就最好是儘早儘快地到達。
哲人:是的。並且,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並不完整。這就是潛在性的人生。
青年:也就是半道?
哲人:是這樣。另一方面,現實性運動是一種「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的運動。
青年: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
哲人:用別的話說也可以理解為「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的運動」,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青年:啊,我有些亂了……旅行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哲人:旅行的目的是什麼?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這時候你會想儘早儘快地到達胡夫金字塔,然後再以最短的距離返回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能稱為旅行。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當然,即使因為某些事情而沒能夠到達金字塔,那也並非沒有旅行。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
青年:哎呀,我還是不明白啊。您剛才否定了以山頂為目標的價值觀吧?
那如果把這種現實性的人生比喻為登山又會如何呢?
哲人: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頂,那它就是潛在性的行為。說得極端點兒,乘坐電梯登上山頂,逗留5分鐘,然後再乘電梯回來也可以。當然,如果沒能到達山頂的話,其登山活動就等於失敗。
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說是現實性的活動。最終能不能登上山頂都沒有關係。
青年:這種論調根本不成立!先生,你完全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在你於世人面前丟臉之前,讓我先來揭穿你吧!
哲人:噢,那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