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已經反反覆復,幾乎用盡一切字眼來形容扔東西(舍)的重要性了,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的「減少」。我們原本就很討厭扔東西,儲備物品是人類的本能。為了未來可能會到來的危機而提早做足一切準備的想法總是不斷浮現在我們的意識里。不過,如今這個時代,我們所儲備的東西早就遠遠超過必需量了,物品已經達到飽和,而且還存在極端的不平衡。從人類漫長的歷史來看,現在的物品量早就異乎尋常了。原本每個人所需要的必要物資的量並沒有太大的個體差別,但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跳進物質的海洋里,可自己卻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溺水了。不過,雖說毫無意識,但我們依然會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所累。
在大體決定了「要從哪開始扔」之後,接下來就要考慮「要從什麼開始扔」。
一提到「從什麼開始」,大概最先躍入腦海的,就是自己最不想扔的東西。喜歡書的人就會想到書,是這樣吧?是留下來呢,還是賣掉呢,還是扔了呢?這樣的取捨選擇是非常花時間的。衣服、餐具之類的也是一樣,自己很在意的東西就留到以後再說,那些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扔那些東西的時候,完全不需要給它們分類,最開始的標準一定要簡單。總而言之,就只需要問這東西還要不要就行了。
按照這樣的標準執行下來,等到你再次回頭看那些已經收拾過的地方時,會發現雖然當初自己還有所猶豫,但現在已經覺得「把這個扔了也不錯」。這也就是說,阻止你扔東西的障礙已經沒那麼大了。此時,斷舍離的速度已經在不知不覺地加快了,你可以著手處理更大的空間了。此時可以在「需要,不需要」這個標準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這個標準,可以從感性的角度進行取捨了。這就是判斷破爛兒的IQ向上提升的狀態。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在事後發覺:「會讓我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需要。」猶豫其實是感性接受考驗的證據。如此想來,這個過程雖然很痛苦,但也是個必要過程。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就能慢慢學會扔東西了。
說「阻礙」其實有點誇大其詞,其實給垃圾分類這件事也並沒有那麼難。與給垃圾分類比,戰勝可惜一類的執念反倒更難一點。所以,只要稍微掌握一點小竅門,就能輕鬆跨越給垃圾分類這道坎兒了。
在日本,垃圾袋分類標準是由地方自治體確定的,不同地區的分類標準也不盡相同。比方說,愛知縣碧南市把垃圾分成26種,而德島縣上勝町則把垃圾分成34種,這真是讓人頭疼。不過,雖然看起來這麼繁雜瑣碎,但似乎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能成功地做到一次,就會讓人大呼過癮。
雖說垃圾可以分為二三十種,但家裡是絕對不可能放這麼多垃圾桶的。如此說來,做垃圾分類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了。上一章里我說過,要鍛煉選擇力,可以先試著把東西歸成三類。在這裡,同樣也可以從分成三類開始。
給垃圾分類,出現頻率最高的應該是「一般垃圾」,其次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大型垃圾屬於「不可回收垃圾」,但我們一般不會把它們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扔,而是單獨處理,所以就當作例外,單獨考慮。
&
一般立圾
每周要處理2~3次,是處理頻率最高的垃圾,其中包括廚房垃圾、無法作為資源回收的廢紙等等。這些垃圾基本上都屬於「可燃垃圾」。
&
可回收垃圾
可以回收處理的垃圾,包括易拉罐、瓶子、印有塑料可回收標誌的塑料容器和包裝、廢紙等等。
&
不可回收垃圾
既非一般垃圾,也非可回收垃圾的那部分,如碎了的玻璃製品、真空噴霧瓶等等,基本上都屬於「不可燃垃圾」。
&
說句題外話,經常有人會把塑料製品的垃圾和印有塑料可回收標誌的垃圾搞混,其實根據日本的包裝容器回收法,只有在容器和包裝上才可能印有塑料可回收標誌,而其他的塑料製品到底該歸入一般垃圾(可燃)還是不可回收垃圾(不可燃),那就要看實際所處的地方自治體的垃圾處理能力了。
總而言之,可以先按照這三個類別給垃圾分類。更具體更細緻的分類,就等到丟垃圾的日子之前,或是等到丟垃圾的當天一早再做就好了。這樣一來,剩下的日子就輕鬆多了。如果從一開始就細緻地給垃圾分類,那就跟查字典似的,要對著垃圾分類表扔垃圾,實在是太耗費能量了。一開始先粗略地把垃圾分成三類,你就會發現,原本很煩人的垃圾分類,也變得容易多了呢!
每個人都一定有一些別人送給自己的、很難丟掉的東西。如果別人送的恰恰是自己喜歡的,那就再好不過了,不過這種情況也未必經常發生。話雖如此,但如果真的打算處理那些東西的話,對方的臉卻又會無法避免地浮現在自己的腦海里。
好比是信件。你寫給別人的信,大概有好多連你自己都不記得寫過什麼了吧。要是好多年前寫過的信,想必就更是如此了。可收到信的人卻一直保留著它,甚至還時不時拿出來讀一讀。不止信件如此,很多時候,送給別人的東西自己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畢竟這些東西都不在你自己的手裡。
既然都不記得了,那就趕緊把它扔了吧,可事情卻又往往沒那麼簡單。不過,如果送你東西的人知道你「明明想扔但卻又扔不掉,只是因此煩惱得不得了」的話,恐怕也會非常傷心吧。他大概會後悔把這樣東西送給你,也會覺得很對不住因為沒辦法把東西扔掉而悶悶不樂的你。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乾脆早一點扔的好。因此,斷舍離認為,在扔東西的時候,要把「對不起,謝謝」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跟那些被你扔掉的東西說說話,做個告別,可以讓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不光是別人送的東西,那些長年以來一直非常愛惜地使用著的東西,打算把它們扔掉的時候,也要說上一句「謝謝」,而對那些還沒完全用到頭的東西,就要說句「對不起」。要大聲地說出來,光在心裡叨念可不行。
關於送東西,收東西,還有之後對這些東西的處理方式,人們並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也不存在指南一類的。我想,多數人都混混沌沌地想不明白這些,那些東西也是從來都沒派上過用場,只是擱在那裡罷了。這種時候,要試著帶著抱歉和感謝的心情把這些東西及時處理掉,這樣,心情多少能變得好一些。
所以我想,如果能更深入地思考一下送東西和收東西這種事,就不會隨隨便便送禮物給別人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斷」的一種。
不想扔掉某樣東西,可自己又確確實實用不著。不過,似乎有人能用得著它,當你凝神望著這樣東西的時候,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現出某個人的臉,甚至還有可能會獃獃地脫口而出:「啊,就是他!」
斷舍離並不是要大家不分青紅皂白把東西亂扔一氣,而是要有效地利用資源回收。要知道,斷舍離最終的目標是「必要的時間、必要的地點、必要的限度」,所以對那些你用不上、別人能用得上的東西,不妨就把它們轉送給能好好用它們的朋友,或是送去二手店。
不過,把東西送給朋友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用「給你」這個詞,因為「給你」是高高在上地俯視別人,甚至聽起來像是在盛氣凌人地說:「我不要了,你想要這個吧?」應該要這麼說:「這東西在我這裡沒辦法物盡其用,但是我覺得你會愛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請你收下它呢?」如此一來,對方也會高高興興地接受的。因為除–去古董和收藏品這種特殊的物件,很少有人會覺得「用舊了的東西很好」。可是如果別人對自己說「我覺得如果是你的話,一定能愛惜它的,你能不能收下呢」,你就能感受到對方是理解自己、為自己著想的。也就是說,送東西的人並不是以他自己為中心,說「我不要了—給你」,而是以對方為中心進行考慮的。但是,在把東西送人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再加上這麼一句:「如果你不需要了的話,請別想太多,就把它扔掉或是再送人吧。」要注意避免給對方造成負擔。不過,介於垃圾和破爛兒之間的東西以及充滿回憶的東西,還是不要送給別人的好。「這是我父母的遺物……」就算你這麼說,可別人要是跟你父母不認識的話,也根本不會想要的。我想,這應該是最基本的禮儀。
斷舍離的高手都非常擅長資源回收。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可以回收的。而且,萬一又看上了新的東西,想把之前用的東西轉手送人,因為之前的那些東西原本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好東西,所以對方也應該會高興地收下再用吧?雖然日本人比較有潔癖,但是把非常棒的東西送給會珍惜使用的人,讓物品得以循環利用,這就幾乎不存在乾淨不幹凈的問題了。而且,在當今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物資匱乏的地區。希望在不久後的將來,資源回收系統能夠比現在更先進,讓物品循環到需要它們的地方去,這也是斷舍離的目標之一。
把自己用不著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時,要說「請收下」,不能說「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