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複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郡望: 1、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
2、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3、陳 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4、郫 縣:秦時置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5、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並。 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遷徙分布: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布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