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黃帝之臣共工氏的後裔。共工氏(炎帝的後代)在黃帝時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後有一支開始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
出自古共國之後。共,亦作恭,為商代諸侯國。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討伐。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共氏。
出自姬姓,為共伯和之後。西周后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為伯爵,稱為共伯和。當時,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中被趕出國都,然後諸侯便推舉他代行天子的權利,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後,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
也出自姬姓,為晉獻公的後裔。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的兒子奚齊即位以後,給其兄申生(在被人誣陷後,以自殺表示對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謚號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後代以謚號為姓氏,也稱共氏。
仍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大兒子鄭莊公繼承了帝位,後來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企圖奪取政權,被鄭莊公打敗後,逃到共,當時在鄭國境外,稱為共叔段,其後代,或以"段"為氏,或以"共叔"為氏,也有以"共"為氏的, 稱共氏。
五代十國時,後晉皇帝叫石敬瑭,為避名諱,"敬"氏改為同義的"恭"氏,後又改為"龔"氏。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為氏,稱"翁"氏。宋初有翁乾度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其子孫也姓龔。
《古今姓氏書辨證》指出:「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姓纂》則指出:「共工後有共、龔二氏」;《萬姓統譜》也指出:「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一說,黃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後為龔氏。據此,龔氏是以祖先的官職及名的一字組成的。
由上述的文獻看來,龔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無疑。同時,在過去漫長的好幾千年時間裡,也一直未曾發現他們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因此,龔氏可以說是一脈相傳。
共工氏是上古時期一個幾乎與黃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禮的顯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們被列為所謂「四凶」之一,被聖君虞舜流放到現在的河北和遼寧一帶,並且開始以單字的「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然後,經過了若干年代,他們為了避仇,又分別巧妙地改變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來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點水,變成了洪氏;有的則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個龍字,成為了龔氏。所以,龔、洪二姓,實際上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
郡望: 武陵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義陵(進湖南漵浦)。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六桂:即為”六姓聯芳”之譽稱,分布於古時的泉州。
堂號: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裡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於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遷徙分布: 龔氏,正跟他們誼屬兄弟的洪氏一樣,過去的2000多年以來,一直是以較南方的蘇、浙、皖、贛一帶為繁衍中心,並且很早便播遷到了閩、粵之地。這一點,可以從歷史上找到許多具體的證據。
龔氏源頭較多,支脈亦繁,早期主要繁衍於華北的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及遼寧等省境。漢後,則以我國南方的江蘇、四川、湖南 、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為主要的繁衍地帶。魏晉南北朝時,已成為 湖南、湖北一帶望族。至唐宋,龔姓便大舉繁衍稱盛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福建、廣東的龔姓宗族大多以南宋龔茂良為其始祖。龔茂良的4世孫龔庄有四子:長子龔英居荊山,其後代有的又遷居安海;次子龔沼居晉江沙堤,其後 有的又遷居安溪;三子龔徒居福州城內梅枝里。而且宋初,又有翁氏 改姓龔姓的,使得龔姓在福建的分居再度增多。明代以後,龔氏有的又移居至今上海、廣西等地。從清乾隆年間開始,閩、粵龔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遷往新加坡等國家。
龔氏,是台灣一個較有名氣。在名次上,排為第八十六。據史料考證,與福建一海相隔和台灣,早在清代的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後),便已經有龔氏的先人來到台灣開基。到了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後),還有一位叫龔便的泉州人,與王英、李鏡等人入墾台北縣石碇鄉的水底村,奠立龔氏在台灣的基業,延續至今,使台灣有了許多姓龔的人家。台灣的龔氏,多在南部的嘉義和屏東兩地。
歷史名人: 龔遂: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龔姓名人。西漢時任渤海太守,敢於諫諍。渤海臨郡饑荒時,曾開倉借糧。後世把他和黃霸作為封建"循吏"代表,稱為"龔黃"。
龔自珍:龔姓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博覽群書,通曉經學、文字學、歷史、地理等各方面學識。為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道光年間舉為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當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時,他曾預見英國可能侵犯,建議加強戰備。其詩、文有較高成就。
龔賢:清代著名畫家。工山水,兼工詩文、書法。其畫濃郁蒼潤,行草雄奇奔放。為"金陵八家"之一。
歷史上「二龔」指的是漢代的高逸之士龔舍和龔勝:
龔舍:是一位精通魯詩的學者,賢名遠播。漢哀帝曾一再徵召他出來作官,可是三番兩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別遣派使者親自登門請他出來當泰山太守,他也當了不到幾個月就「上書乞骸骨」。後來又拜他為地位崇高的光祿大夫,他也一樣地不肯接受,視富貴如浮雲。
龔勝:西漢末年時以好學明經與崇高名節而見稱。漢哀帝時,曾三舉孝廉,後因王莽篡權而歸隱鄉里。王莽數次遣使找他,要拜他為上卿,而他卻在"吾受漢厚恩,豈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嘆聲中,絕食而死。
龔琴徵:著名女畫家,以工畫蛺蝶著稱。